保胆息肉切除术
保胆息肉切除术(精选七篇)
保胆息肉切除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为2009年1月~2013年1月本科收治的30例胆囊息肉患者。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6~52岁,平均年龄(42.8±5.5)岁;息肉大小4~9 mm;其中18例为单发息肉、12例为多发息肉。术前胆囊息肉的诊断均经彩超或CT明确。排除病例:(1)胆囊壁厚>0.4 cm;(2)息肉直径>1 cm;(3)术中冰冻息肉恶性或增生活跃的腺瘤样息肉。
1.2 治疗方法
全身麻醉,取头高脚低左倾位。于脐孔上缘切口建立气腹,置入腹腔镜,探查胆囊的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和解剖结构是否清晰。右肋弓下切口切开逐层进入腹腔,将胆囊底提出,于胆囊底切开0.5 cm,吸净胆囊内的胆汁,置入胆道镜,探查息肉的数量、部位,先行活检钳取部分息肉组织进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良性息肉则予以完整钳除。确认无活动出血,使用可吸收线缝合切口并行浆膜层缝合包埋,将胆囊底放回腹腔,用腹腔镜观察腹腔内有无出血及胆汁漏,局部冲洗后缝合。
2 结果
30例患者手术治疗均圆满完成,手术时间38~114 min,平均手术时间(63.4±24.7)min,术后无胆汁漏、胆道出血、感染、胆总管结石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均随访3~6个月,息肉复发病例1例,复发率3.33%。
3 讨论
胆囊息肉是是胆道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患者无自觉症状。荣万水等[3]统计我国胆囊息肉的发生率在8%左右。胆固醇样息肉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息肉种类。息肉手术的指征,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作者认为,直径超过1cm、单发、广基、快速增大的胆囊息肉是胆囊切除的手术指征。但近年来,胆囊息肉行胆囊切除术的指征被扩大化。越来越多的术后不良反应被发现和报道。首先,胆囊切除后影响到胃肠道功能、患者易出现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结肠癌的发生机率是正常人的45倍[4]。其次,胆囊切除后,发生胆总管结石的机率明显升高;最后,胆囊切除造成患者出现oddis括约肌功能障碍。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要求保留胆囊的功能,自张宝善提出并在临床应用保胆手术,特别是在保留胆囊取石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随着近年来腹腔镜技术的成熟和腔镜设备的更新改造,腹腔镜保胆取石和保胆息肉切除被广泛的使用,并在2008年制订了相应的规范指导临床的操作。规范中指出,应当严格的掌握保胆息肉切除的适应证,对于增生活跃腺瘤样增生息肉、息肉样早期胆囊癌、广基生长快较大息肉应当行胆囊切除术。通过作者的研究发现,保留胆囊息肉切除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保留了胆囊的正常生理功能,其次术中无需处理胆囊三角,大大降低了胆道损伤的几率。本组研究中,在严格的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所有30例患者手术成功、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仅出现一例复发病例,表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治疗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腹腔镜和纤维胆道镜联合应用行保留胆囊胆囊息肉切除术,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低、可靠安全、复发率低,使胆囊的生理功能保留,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可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腹腔镜和纤维胆道镜联合应用于胆囊息肉保胆息肉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和可靠性。方法 将2009年1月2013年1月本科收治的30例行腹腔镜和纤维胆道镜联合应用保胆息肉切除术的胆囊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手术治疗均圆满完成,手术时间38~114 min,平均手术时间(63.4±24.7)min,术后无胆汁漏、胆道出血、感染、胆总管结石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均随访3~6个月,息肉复发病例1例,复发率3.33%。结论 腹腔镜和纤维胆道镜联合应用行保留胆囊息肉切除术,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低、可靠安全、复发率低,使胆囊的生理功能保留,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镜,胆囊息肉,保胆息肉切除术
参考文献
[1]侯元凯,冯德元,张摇东,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息肉术治疗胆囊息肉.临床军医杂志,2010,38(6):916-918.
[2]徐新保,张辉,张洪义,等.腹腔镜保胆取石术和息肉切除术临床分析53例.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20(20):1889-1894.
[3]荣万水,曾庆敏,吴建华,等.胆囊胆固醇结石与胆固醇息肉的关系研究.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2(8):1016-1019.
[4]邹平,萧荫祺.保胆取石术有关问题的探讨.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9,15(1):1-3.
内镜保胆胆囊息肉摘除术的临床应用 篇2
关键词:内镜保胆,摘除,胆囊息肉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B型超声技术的应用, 肝外胆道疾病的检出率越来越准确, 尤其是胆囊息肉。长期以来, 胆囊息肉主要是外科手术治疗为主, 内科治疗为辅的一种疾病。而传统的手术治疗大多是以切除胆囊为代价的, 如小切口胆囊切除、腹腔镜胆囊切除等, 这不仅干扰并破坏了患者的胆汁代谢, 且大大增加了患者结肠癌的发病几率[1,2]。同时, 胆囊切除手术的并发症多、不良反应大, 给患者带来了非常痛苦的经历。因此, 对保胆胆囊息肉摘除术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十分必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行内镜保胆胆囊息肉摘除术患者68例, 其中男35例, 女33例, 男女比例约1∶1;年龄 (45±20) 岁;身高 (166±15) cm;体质量 (55±9) Kg。病程 (29±6.8) 个月, 在这68例检出患者中, 右上腹疼痛37例, 其余患者均出现肝外胆道系统的疾病症状。所有患者均无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脏病、急性胆囊炎、结核等。
1.2 治疗方案
选取保胆胆囊术的原则, (1) 胆囊息肉多个, 直径在可允许的范围内; (2) 胆囊本身的状态较好如收缩功能等; (3) 患者及其家属强烈要求进行保胆手术。
1.3 手术方法
此手术要严格保证患者术前不进食、不饮水。在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关指标检查后, 开始手术。所有患者均进行全身麻醉等术前工作及抗感染等术后工作。具体方法一般为: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准确找出病灶所在, 在胆囊右肋缘下斜切口 (1~2cm) , 然后置入胆道镜, 吸净胆汁, 胆囊清洁后, 观察胆囊内息肉病变情况 (息肉数量、大小、形状等) ;在夹蒂根部后摘除病变息肉并及时进行病理检查, 若为恶性病变应及时进行根治手术。使用止血剂对手术切口进行止血处理, 同时再次清洗胆囊, 观察是否有残余息肉。最后, 缝合切口, 进行相关抗感染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8例患者均首次手术切除息肉, 且术中无并发症, 手术时间0.6~2.0h, 随访1年无复发。术中所见:息肉大小2~14mm, 平均10mm;数量1~6个, 平均3个。息肉病变种类中腺瘤息肉16例, 胆固醇息肉42例, 炎性息肉8例, 其他12例。68例患者中合并胆结石7例。
3 讨论
与传统胆囊息肉切除治疗手段 (如小切口、开腹、腹腔镜等胆囊切除术) 相比, 内镜保胆胆囊息肉切除不仅创伤小、总有效率高、恢复快, 且为患者保留了胆囊, 减小了息肉癌变的几率[3]。
内镜保胆胆囊息肉切除手术作为目前治疗胆囊息肉最为理想的方式之一, 以其适用范围广、疗效快, 对深层息肉及复杂息肉的摘除也有很好的疗效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青睐[4]。内镜保胆胆囊息肉切除手术利用纤维胆道镜可弯曲、可伸缩的特点, 同时结合微创技术, 消除盲区, 在胆道镜直视下直接摘除胆囊息肉[5]。手术方法为:根据彩色多谱勒超声准确找出病灶所在, 在胆囊右肋缘下斜切口 (1~2cm) , 然后置入胆道镜, 在吸净胆汁, 胆囊清洁后, 观察胆囊内息肉病变情况 (息肉数量、大小、形状等) ;在夹蒂根部后摘除病变息肉并及时进行病理检查, 若为恶性病变要应时进行根治手术。使用止血剂对手术切口进行止血处理, 同时再次清洗胆囊, 观察是否有残余息肉。最后, 缝合切口, 进行相关抗感染处理[6]。
68例患者均为首次手术清除息肉, 时间短、创伤小且手术中无其他并发症的出现, 手术时间0.6~2h, 术后感染少, 无复发, 无并发症。随访1年无复发。
总之, 内镜保胆胆囊息肉切除术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不但能快速准确的治疗良性息肉, 且保留了患者的胆囊, 减小了患者结肠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可能,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轩兴铁, 阚艳敏, 张海芬, 等.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治疗胆囊息肉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实践, 2013, 16 (1C) :312-313.
[2] 张元, 周异群, 陈宝国, 等.内镜微创保胆取息肉术治疗胆囊息肉的临床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 2010, 16 (7) :776-777.
[3] 孙国安, 冯杰, 胡森科.保胆胆囊息肉摘除术的临床应用[J].现代实用医学, 2010, 21 (4) :455-456.
[4] 杨怀新.微创保胆内镜息肉摘除术加中药治疗胆囊息肉65例[J].广西中医药, 2008, 27 (4) :15.
[5] 陈建饶, 胡德扬.内镜微创保胆治疗胆囊病35例二年疗效观察[J].浙江省微创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7, 4 (7) :60-61.
保胆息肉切除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0例胆囊结石 (或息肉) 患者, 男性19例, 女性51例;年龄17~77岁, 平均48.2岁。所有病例术前均经B超检查, 证实胆囊结石56例 (9例术中证实为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 , 其中14例为单发结石, 42例为多发结石, 直径0.3~2.5 cm, 胆囊壁不光滑或壁厚<0.3 cm。术前行胆囊功能测定, 胆囊收缩功能良好 (胆囊收缩率>50%) 及收缩功能尚可 (30%<胆囊收缩率<50%) 。胆囊息肉14例, 3例为单发息肉, 11例为多发息肉, 直径0.3~1.5 cm, 基底部不宽, 术前考虑良性病变。
1.2 手术方法:
全身麻醉后, 取脐缘下0.5 cm切口, 直视下置人Trocar建立气腹。腹腔镜探查确定胆囊位置, 在距胆囊底最近肋缘下位置取小切口 (<2.0 cm) , 腹腔镜直视下抓取胆囊底提至腹壁外。胆囊如与周围组织粘连, 可先于肋缘下穿刺置入Trocar, 腹腔镜器械分离粘连。去除脐部腹腔镜, 切开胆囊底, 硬性胆道镜注水探查胆囊, 泥沙样结石用吸取箱设备吸出, 直径>0.5cm的结石用网篮套石取出。直径<1.0 cm息肉用取石钳从根部摘除, 直径>1.0 cm的息肉用高频电凝导丝先凝固息肉根部, 然后摘除。观察胆囊黏膜, 清除黏膜表面的胆泥和飘浮的絮状物, 仔细辨别及清除黏膜下结石, 最后观察胆囊颈管开口有无黄色胆汁流出, 3-0肠线连续缝合胆囊底部切口, 间断缝合腹壁切口及脐缘下切口。
2 结果
7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9.7 min, 平均住院6 d, 均治愈出院, 无胆瘘、胆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5例发生切口液化。47例胆囊取石患者中, 14例为单发结石, 33例为多发结石, 结石最少1枚, 最多百余枚, 直径0.3~2.5 cm, 合并胆囊颈管结石5例, 壁间结石9例, 中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例, 其中胆囊颈管结石嵌顿和白胆汁 (2例) , 有下腹部手术史致腹腔粘连较重 (1例) , 胆囊萎缩或肝内胆囊底部提至腹壁外困难 (2例) , 中转率10.6%。14例胆囊取息肉患者中, 3例为单发息肉, 11例为多发息肉, 数目1~36枚, 直径0.3~1.0 cm, 术中病理均为良性, 手术均顺利完成, 无中转腹腔镜胆囊切除。9例结石合并息肉患者中, 结石数目最少2枚, 最多数十枚, 直径0.3~2.5 cm, 息肉数目1~17枚, 直径0.2~1.5 cm, 术中病理均为良性, 1例因胆囊颈管结石嵌顿取石困难中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中转率11.1%。术后第1天流质饮食, 3~5 d后恢复正常饮食出院。出院后口服优思弗及胆宁片3~6个月, 随访时间10~16个月, 胆囊功能恢复良好, 无胆囊结石、息肉复发报告。
3 讨论
随着人们对胆囊生理功能以及胆囊切除对人体不良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 保留功能良好胆囊的呼声已越来越高。相比胆囊切除, 保胆手术有几点优势值得肯定: (1) 胆囊切除会影响消化功能, 有10%~30%患者在术后早期或几个月后发生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1], 甚至还会发生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综合征, 其发生率为1.5%[2]。 (2) 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的发生率相比于未切除胆囊者明显增高。 (3) 保胆手术明显降低了肝胆管损伤的危险, 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4) 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会增高[3,4]。
保胆手术的优势值得肯定, 但该技术并没能完全解决结石形成的机制和术后结石复发等重要问题, 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也汇聚于此。因此术前严格筛选病例, 把握手术适应证, 术后防止胆囊结石复发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尚无统一规范化的适应证标准, 结合我院的手术经验, 笔者总结为: (1) 术前胆囊大小正常, 炎症较轻, 胆囊壁厚度不超过3 mm为好; (2) 术前B超检查胆囊功能, 进食荷包蛋1 h后复查胆囊大小, 胆囊缩小30%者为功能尚好, 缩小50%为良好者; (3) 对于多发结石患者, 数目以3~5块以下者为优, 直径应<3 cm; (4) 无胆囊颈管结石、胆总管结石等胆道梗阻情况; (5) 近2~3个月内无急性胆囊炎发病史; (6) 胆囊息肉术前考虑良性病变。 (7) 患者有明确的保胆要求, 并理解有胆石复发的可能。研究证实, 胆囊慢性炎症所致的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萎缩性胆囊炎以及直径>3 cm的结石长期压迫胆囊黏膜等因素可增加胆囊癌发病的风险[5,6]。胆囊多发黏膜下结石的保胆手术需权衡利弊, 此类胆囊壁结构已发生改变, 多个扩张的罗-阿氏窦内易瘀胆及继发感染, 术后结石复发的风险较高[7]。胆囊颈管结石保胆与否也有争议。狭小的胆囊颈管是结石容易嵌顿摩擦的部位, 黏膜上皮受损概率高, 肿瘤发生的概率更大, 而这类患者术后又不能得到病理学检查的客观结果, 这就可能失去了早期发现治疗胆囊癌的机会。此类患者不仅要注重术中取石后胆囊管是否通畅, 还应警惕胆囊颈管癌变的可能。因而有学者提出, 处于胆囊颈管的嵌顿结石都应禁忌行保胆手术, 谨防胆囊颈管癌的漏诊问题[8]。因此, 对于胆囊炎发作频繁、结石直径>3 cm、胆囊壁厚≥4 mm、充满型胆囊结石、萎缩性胆囊炎、胆囊颈管结石, 以及有并发症、恶变可能的结石息肉患者, 应坚持胆囊切除手术。
近期胆囊结石的复发取决于术者操作技能的熟练, 术中确切取净结石, 尤其是黏膜下结石是预防术后结石复发的关键。而远期结石复发与结石的成因有关。胆囊结石形成最为公认的代谢学说, 即Small三角代谢学说[9], 其核心内容是胆囊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状态, 析出结晶而形成胆固醇结石。熊去氧胆酸 (UDCA) 通过降低胆汁胆固醇的分泌使胆汁去饱和, 不饱和胆汁则具有溶解胆固醇的作用, 使胆石表面的胆醇分子不断地被溶解。有研究表明, UDCA能较好地刺激胆囊平滑肌收缩, 降低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10], 还可对抗疏水性脱氧胆酸对胆囊平滑肌收缩的不良影响[11]。中医药也有减轻胆囊炎症, 增强胆囊收缩, 防止结石复发等优点。有试验表明, 胆宁片能明显降低胆汁中游离胆红素及钙离子的含量, 防止胆道结石的发生[12]。同时还能降低血清及胆汁中33.5 k Da泡蛋白含量, 使胆固醇成核因子减少, 故该药具有溶解和预防胆石形成的双重功效[13]。其他具有研究前景的药物还包括他汀类药物 (HMG-Co A还原酶竞争性抑制剂) 、依泽替米贝 (肠道胆固醇转运蛋白特异性抑制剂) 等, 更大范围、更长时间的回顾性分析, 将对指导临床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 临床对于保胆取石患者有无家族病史, 以及胆固醇、血脂和胆汁酸代谢功能是否异常等问题, 仍缺乏足够的了解与重视。甚至有主张保胆的学者认为, 结石形成与胆囊并无关系, 并没有考虑到那些与家族性遗传、胆固醇及胆汁酸代谢异常有关的胆囊结石。术前如何筛选合适的患者, 术后如何干预结石的复发因素, 对这些问题的继续深入探讨, 将对保胆取石手术的疗效及前景产生深远影响。
摘要:目的 观察硬质胆道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4月至2014年10月, 我院70例硬质胆道镜下保胆取石和息肉手术。结果 保胆取石 (息肉) 成功64例, 成功率为91.4%。中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6例, 中转原因为:胆囊颈管结石嵌顿 (3例) , 下腹部手术史致腹腔粘连较重 (1例) , 胆囊萎缩或肝内胆囊底部提至腹壁外困难 (2例) 。平均手术时间69.7 min, 平均住院6 d, 无胆瘘、胆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均顺利出院。保胆患者出院后口服优思弗及胆宁片治疗36个月, 随访时间1016个月, 胆囊功能恢复良好, 无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复发报告。结论 硬性胆道镜下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手术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保胆息肉切除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 实施小切口联合内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术68例患者, 其中男27例, 女39例, 年龄14~72岁, 平均年龄54岁, 术前B超提示单纯性胆囊结石57例, 胆囊息肉8, 例胆囊结石合并息肉3例, 完善术前准备均实施小切口联合内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术, 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1.2 方法
全组病例均采取平卧位, 气管插管麻醉, 手术操作同文献[2]。
2 结果
由于腹腔粘连和慢性炎性反应较重, 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例、中转开腹行胆囊切除1例, 其余65例成功实施小切口联合内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术, 本组病例平均住院天数5d, 术后:4例出现恶心、呕吐, 给予胃复安肌内注射;1例排尿困难, 给于留置导尿;3例腹壁切口疼痛明显, 给予曲马多肌内注射;2例咽部疼痛明显, 考虑手术麻醉插管所致, 给予雾化吸入, 3例留置腹腔引流管, 其余无其他不适, 术后8小时可下床, 出院前行B超检查提示无结石、息肉残留, 切口愈合良好。术后随访1个月~2年, 胆囊功能不良2例, 结石复发1例, 其余均无并发症及不适症状。
3 护理
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手术的效果、并发症的减少、疾病的愈合,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患者进入病区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 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心理, 小切口联合内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术在我院是一项先进的新技术, 手术前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前提[3], 护士为患者提供相关手术的资料, 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的心理,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2) 术前检查:根据患者的病情完善相关的辅助检查, 了解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手术意愿, 小切口联合内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术, 要建立在患者有强烈的保胆愿望、胆囊功能正常、及胆管通畅的基础上, 超声胆囊功能测定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所以术前的宣教及沟通至关重要。 (3) 术前准备:入院当天指导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 嘱患者锻炼床上排小便、告知患者戒烟、教会指导患者做深呼吸锻炼, 手术前一天禁食12h禁饮8h。准备好手术所用器具。
3.2 术后护理
(1) 体位:本组患者均麻醉复苏清醒后送回病房, 给予平卧位可垫较平的枕头, 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 告知患者及家属如有恶心呕吐, 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术后呕吐主要为麻醉药物引起的中枢性呕吐, 同时手术本身所致的胃肠道功能干扰, 及术后用药也会引起呕吐, 一般在术后1~2d消失[4]。 (2) 监测生命体征:持续心电监测 (Bp、P、R、Spo2) 每30min~1h/次, 2~3h后生命体征平稳可每1h监测一次, 告知患者袖带充气时要保持安静、血氧探头每2~3h更换手指一次, 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根据医嘱合理输液, 维持机体水电解质的平衡。 (3) 腹腔引流管的护理:本组患者术后有3例放置腹腔引流管, 定时挤压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妥善固定防止脱出, 胆漏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 严密观察病情, 为及早发现胆漏提供依据。 (4) 饮食指导:术后常规禁食水, 术后1d如无肛门排气可少量饮水, 刺激肠蠕动恢复, 肠蠕动恢复有肛门排气后, 可进食易消化、清淡全流质饮食、少食多餐。
3.3 出院指导
出院后常规口服消炎利胆片1~2个月, 饮食管理直接影响结石的复发, 要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 控制饮食中胆固醇、脂肪的摄入, 多食富含高蛋白的食物、蔬菜、及新鲜水果, 可常吃能促进胆汁分泌、松弛胆道括约肌的食品。生活规律加强体育锻炼, 控制体重防止过于肥胖, 保证良好的心态, 抑郁苦闷情绪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 对疾病恢复及身体健康不利。
4 小结
小切口联合内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术, 以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自理能力恢复快等优势, 在取净结石及息肉的同时, 完整的保留了胆囊器官, 无需留置胃管、尿管、补液周期短, 消除了患者紧张恐惧心理, 使其能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手术, 通过围手术期的护理, 缩短了住院日、降低了住院费, 最大限度的满足了患者的需要, 大大减轻护士工作强度, 节约了护理资源, 减少了护理风险,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摘要:目的 探讨小切口联合内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及效果。方法 我院自2010年5月, 引进并开展小切口联合内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技术, 至今对68例实施此技术的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护理及健康教育。结果 68例患者中, 保胆取石 (57) 例、取息肉 (8) 例、因腹腔粘连及炎症中转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2) 例, 开腹胆囊切除术 (1) 例, 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术成功率93%, 住院天数47d, 平均住院5d。结论 该技术对有良好胆囊功能的胆囊结石、息肉的患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1], 迎合了广大患者对机体及器官完整的需求, 保留了胆囊功能。
关键词:小切口联合内镜,保胆取石 (息肉) ,围手术期,护理及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孙领燕.纤维胆管镜保胆取石术108例的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5, 3 (16) :106-107.
[2]刘玲, 顾殿华.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7) :152-153.
[3]张宝善.腹腔镜微创保胆取石新思维的探讨[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9, 14 (4) :241-243.
保胆息肉切除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胆囊结石 (息肉) 病患者保胆手术, 87例男性患者, 113例女性患者, 年龄均介于16~76岁, 年龄均值51.3岁。以B超作为手术前诊断标准, 146例胆囊结石患者确诊 (在这些手术患者中有21例术中胆囊息肉发现合并其中) , 54例纯胆囊息肉。而且还发现泥沙样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患者1例同时合并有6处黏膜下结石;手术过程中却一直未发现纯胆囊息肉患者并未发现结石。16例结石长期位于并嵌顿于胆囊颈部 (胆囊结石病146例征象) 、“白色胆汁”长时间寄存于胆囊内, 2例胆囊内积脓并有急性梗阻性胆囊炎的病理征象。这些所手术的病例中均行“新式硬质胆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手术”。硬膜下结石35例患者, 而且其中有1例结石生化性质为胆固醇结石, 其他结石为胆色素) , 手术中胆囊内副胆管开口和迷走胆管开口各自1例。碎石13例是利用气压弹道碎石技术, 胆囊体内结石直径均在3cm以上。
1.2 手术方法
全组病例均采取平卧位, 喉罩全麻。于脐下缘行0.6~0.8cm小切口直视下置入0.5cm穿刺鞘管, 建立人工气腹。气腹建立后进腹腔镜探查腹腔, 确定胆囊位置, 根据胆囊底的位置及显露情况调整手术床 (抬高头部和或向左倾斜) , 在距胆囊底最近的肋缘下取小切口 (≤2.0cm) 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等, 在腹腔镜直视下抓取胆囊底部并将其提至腹壁外 (8例胆囊3×1.5cm大小, 胆囊内充满结石, 胆囊壁厚约0.6cm, 其中1例为肝内胆囊, 无法将胆囊底提至腹壁外而改行4~6cm小切口进腹直视下行“新式硬镜保胆取石术”) , 切开胆囊底部1.0~1.5cm, 置入WOLF新式硬质胆道镜, 注入生理盐水, 观察胆囊内情况, 了解结石 (息肉) 大小、位置等情况, 用套石网篮、活检钳、小结石吸取箱等取出结石或息肉。息肉取出后的出血点我们多采用盐水冲洗或冲洗液200~500mL内加入肾上腺素1mg冲洗、局部压迫约1min的方法止血 (45例采取腔内电凝导丝电凝止血) , 均可达到彻底止血的目的;黏膜下结石采用乔氏“挤、压、推、撕、撑、冲”等[1]手法取净结石。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进行SPSS11.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 基数比较用标准率的比较。
2 结果
本组200例“新式硬质胆镜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手术顺利, 手术时间20~240min (1例胆固醇结晶结石, 质坚硬, 碎石过程大约180min) , 平均 (55±5) min。住院时间4~7d, 平均5d。两组手术后近期效果比较见表1。新式手术优于传统手术 (P<0.05) 。
注:χ2=13.96, P<0.05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胆囊这一重要的消化器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目前已经知道胆囊有贮存、吸收、分泌、收缩功能;胆囊有免役功能;胆囊对消化功能有重要影响;胆囊对胆道流体压力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胆囊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器官, 故不应轻易废除[2]。然而, 中国每年都有几十万的胆囊因为良性病变被切除。“微创”的定义不再局限于小切口[3], 更重要的是保留器官及器官的功能[4]。总之, 对于胆囊结石既不能盲目行胆囊切除术[5,6]。胆汁回收:患者经济情况欠佳, 可在胃镜下置入空肠营养管, 既肠内营养, 又空肠营养管回输胆汁。患者如已排气无腹胀可进食。T管造影未发现外漏, 向下引流通畅, 故笔者认为还是胆道变异, 术中炎症重, 小的迷走胆管未发现并结扎而造成, 加之腹腔引流不畅造成。
肠易激综合征 (BBS) 是一种累及整个消化道的动力障碍性疾病, 可引起反复的上下消化道症状, 其症状包括不同程度的腹痛, 便秘或腹泻及腹部饱胀等。其病因尚不明确, 找不到任何解剖学的原因, 情绪因素, 饮食, 药物或激素均可促发或加重这种高张力的胃肠道运动。胆囊切除术与肠易激的发病之间无直接联系, 但可加重其严重程度。从生理角度, 正常人就餐间隙胆汁储存在胆囊里, 只有在食物刺激 (包括头相) 后, 胆汁才会分泌到十二指肠, 参与消化。而胆囊切除术后, 缺少了胆囊的中转作用, 胆汁由肝脏分泌后, 持续不断的流经胆管进入肠道。胆汁中的胆盐因此持续不断的刺激肠壁, 促进肠道蠕动加快, 在大部分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身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 性状为糊状便多见。而在有肠易激体质的患者身上, 也有可能因此加重肠道动力的紊乱[7]。最常见的术后患者是腹泻和纳差, 这跟胆囊切除应该有很大的关系.现在胆囊切除已经基本上以腹腔镜为主, 而其适应证感觉也有所放宽。对一些患者的咨询, 切还是继续随访, 有时感觉确实比较难回答[8]。我们利用利胆药物的“扩大胆酸池, 增加胆汁酸、胆盐含量, 降低胆汁中胆固醇浓度, 降低游离胆红素, 增加胆汁流量, 改善胆道舒缩功能, 减少外源性细菌感染等”[9]的药理作用在预防和治疗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方面, 取得了初步效果, 远期疗效有待于随后的长期随访。
胆囊切除术后的远期副作用还可包括下列几个方面:国内刘永雄等认为术中胆管损伤未被发现或发现后处理不当是肝胆手术胆漏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还有胆道变异, 术中炎症重, 小的迷走胆管未发现并结扎而造成。加之腹腔引流不畅故"至术后第4日晚, 患者睡醒后发现切口处敷料渗透 (金黄色) , 查有金黄色胆汁自T管周围外渗较剧, 不伴腹痛, 无腹膜刺激症, 腹腔引流管通畅无胆汁引流出。好在术前腹内炎症重, 术后很快四周形成粘连, 故"没有腹膜炎征象"建议: (1) 患者首选非手术治疗。笔者认为对生命征平稳, 腹膜炎体征较轻或胆漏较局限, 若引流通畅可先采取非手术治疗。要把腹腔引流管搞通。 (2) T管必要时行持续低负压吸引, 并自管壁外缘置管, 用单腔或是双腔深静脉导管, 接低负压吸引。 (3) 可在B超引导下置管引流, 引流不畅的胆漏若腹膜炎体征不明显, 待形成胆瘤后期在B超或CT引导下反复经皮穿刺抽液或置管引流。 (4) 常规的禁食:每日热卡能量要足够, 补充蛋白。在这个基础上制酸, 生长素抑制剂, 抗炎.如果患者经济条件差可以将引流的胆汁过滤加热后返饮。 (5) 胆漏手术治疗在严密观察下, 经非手术治疗病情无改善甚或加剧者, 应尽早改为手术治疗。手术应遵循简单、实用的原则, 选择合理有效的手术方式。24h内的胆漏可考虑一期修补或重新吻合[6]。“保留胆囊, 取净结石”既是一代宗师裘法祖院士对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切胆”的所谓“胆囊无用论”的“专家们”的指示, 新式硬性胆道镜联合纤维胆道镜保胆取石 (息肉) 术完全不同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展的经皮胆镜碎取石术, 它是新概念、高科技、新技术, 安全、而且有效。新式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 既不简单, 也不神秘, 简单化和神秘化都是错误的。取石是手段, 保胆是目的, 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中心,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医学理念。相信通过不断的怒力和完善, 会越来越受到患者的欢迎。
摘要: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经新式硬质胆镜下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手术的适应证以及预防结石术后复发。方法 采用WOLF新式硬质胆道镜完成保胆取石手术200例, 其中2例急性胆囊炎、8例萎缩性胆囊炎均行保胆取石术, 利用气压弹道碎石技术13例, 45例采取腔内电凝导丝电凝止血。通过病案追踪回顾性调查采用传统的腹腔镜取石180例。手术保胆取石术后患者常规服用利胆药物, 防止胆汁胆固醇饱和, 防止结石复发。结果 20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 (55±5) min, 平均住院时间5d, 其中放置胆囊造瘘管9例。除1例“保胆”失败最终选择“切胆”手术, 3例保胆取石术后发现胆囊内沉积物外, 其余患者均获得近期较为理想疗效。传统的腹腔镜手术其中并发胆囊造瘘2例, 6例“保胆”失败最终选择“切胆”手术。结论 新式硬质胆道镜下微创保胆取石 (息肉) 手术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关键词:硬性胆道镜,胆囊结石 (息肉) ,保胆手术
参考文献
[1]Guerriero WG, Scott R Jr, Joyce L.Development of extracorporeal renal perfusion as an adjunct to bench surgery[J].J Urol, 1972, 107 (1) :4.
[2]Belzer FO, Ashby BS, Dunphy JE.Twenty-four hour and72hour preservation of canine kidneys[J].Lancet, 1967, 2 (7515) :536.
[3]Husberg BS.Five cases and five unusual indications for autogenic renal transplantation[J].Acta Chir Scand, 1975, 141 (6) :557-563.
[4]Corman JL.Ex vivo perfusion, arteriography, and autotransplantation procedures for kidney salvage[J].Surg Gynecol Obstet, 1973, 137 (4) :659.
[5]Orcutt TE.Bilateral ex vivo renal artery reconstruction with autot-ransplantation[J].Rev Surg, 1973, 30 (5) :374.
[6]Belzer FO, Salvatierra O, Perloff D, et al.Surgical correction of advanced fibromuscular disease of the renal arteries[J].Surgery, 1974, 75 (1) :31.
[7]Harrison LH, Nordan JM.Anatrophic nephrotomy for removal of renal calculi[J].Urol Clin North Am, 1974, 1 (2) :333.
[8]Starzl T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in216human recipients of renal transplants[J].Ann Surg, 1970, 172 (1) :1-22.
保胆息肉切除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胆囊结石 (息肉) 患者18例, 其中, 男4例, 女14例;年龄29~65岁, 平均42岁;多发结石14例, 结石合并息肉2例, 合并高血压1例, 心肌损害1例。
1.2 方法
1.2.1 手术器械及设备
手术器械包括腹腔镜设备一套、硬质胆道镜 (输尿管镜或经皮肾镜) 一套、光源、摄像系统、床边B超机、取石钳、取石网篮 (COOK) 、可调输水泵、钬激光或气压弹道碎石机等。
1.2.2 手术方法
1.2.2. 1 术前检查及准备
术前常规检查, 腹部B超及上腹CT检查了解胆囊位置, 结石、息肉大小, 胆囊壁有无增厚, 胆总管通畅情况, B超检查脂餐后1 h和2 h后胆囊大小, 了解胆囊收缩功能及患者脂餐后反应。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有保胆要求, 胆囊功能良好 (脂餐后胆囊收缩>1/3以上) , 患者脂餐后无腹痛者可考虑行保胆手术。
1.2.2. 2 手术方法
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麻, 取脐下缘切口入穿刺套管, 入腹腔镜观察胆囊大小、位置、肝下粘连情况、胆总管情况, 确定行保胆手术, 于上腹白线剑下与脐连线中点处进Trocar (10 mm) , 然后在右肋下近胆囊底部再进一个Trocar (5 mm) 。经腹腔镜下入带线缝针, 缝扎胆囊底部一针, 然后在右肋下近Trocar旁入疝针, 将缝线引出, 提起胆囊, 经上腹套管内塞入2块纱块, 分别置于肝下及胆囊管处, 然后用电凝钩在胆囊底部切开约0.8 cm大小切口, 见有胆汁溢出, 拔除右肋下套管, 入16 Fr肾穿刺套鞘管入胆囊, 拔除内芯, 经鞘管入硬质胆道镜, 利用冲水系统, 可将大部分小结石经鞘管冲出, 余较大结石可用网篮套取, 如结石大小1 cm及以上, 可用钬激光碎石后经鞘管冲出, 胆囊息肉在蒂部用活检钳钳取或用电灼切除, 胆囊壁间结石可用活检钳撑开, 挤压进胆囊后冲出。最后检查胆囊管通畅, 停冲水后见胆囊管有黄色胆汁溢出, 囊内无活动出血, 利用胆道镜末端套有的吸取箱, 近距离观察胆囊黏膜, 清除表面的胆泥和凝血块及飘浮的絮状物。经确定无结石残留 (必要时用床边B超复查) , 无出血, 退出胆道镜, 拔出鞘管, 重新插入Trocar, 利用腹腔镜下缝合技术, 关闭胆囊底部切口, 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放置肝下引流管。镜下观察胆囊充盈情况及胆囊缝合后情况, 最后解除气腹, 关闭腹部切口, 术毕。
2 结果
本组18例全部治愈, 全部用腹腔镜联合硬质胆道镜下保胆手术成功, 结石取净率为100.0%, 术后住院5~9 d, 平均6 d, 术后无明显并发症, 无黄疸, 无出血, 无胆漏。门诊复诊, 除1例患者有腹部隐痛史, B超提示胆囊壁稍增厚外, 其余患者无明显腹痛及结石复发情况。
3 讨论
3.1 胆囊功能重新被认识
胆囊具有贮存、浓缩、排泄胆汁的功能, 近来的研究表明, 胆囊还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长期以来, 人们把胆囊切除作为治疗胆囊结石 (息肉) 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在胆囊切除术后, 随之将会引起胆肠生理功能及胆汁的流体动力学发生改变。胆囊切除后, 胆道失去了缓冲压力作用, 胆汁排泄规律异常, 导致对脂性食物有消化、吸收功能障碍, 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脂肪泻和脂溶性维生素缺乏。胆囊切除术后, 还可导致结肠癌高发、胆汁返流、胆囊切除综合征等[1,2]。同时, 结石的成因来源于胆汁的理化因素的影响, 而非胆囊本身产生结石, 切除胆囊之后, 仍可能再发胆总管及肝内胆管结石。保留胆囊, 取净结石 (息肉) , 去除了主要的致痛因素, 消除结石对胆囊的长期刺激, 防止癌变, 既保证了解剖的正常生理结构, 又符合现代人的心理需求, 这对患者是有利的。
3.2 腹腔镜下保胆取石优点明显
通过腹腔镜的观察, 可明确胆囊位置, 了解胆囊壁有无水肿增厚, 胆总管有无扩张, 术中进一步确定保胆术式。同时对于有肝下粘连的胆囊, 可以及时行粘连松解, 对于结石较大, 可以经胆囊切口取出, 放入腹腔后, 利用腹腔镜将结石取出。腹腔镜下缝合胆囊切口, 观察胆囊创面情况, 观察有无胆漏, 有无冲洗液及胆汁或结石残留, 并决定是否放置肝下引流管[3]。
3.3 硬质胆道镜在保胆手术中的应用
目前报道保胆术式多, 使用器械亦不尽相同。根据我院实际及操作水平, 采用硬质胆道镜 (输尿管镜) 取石有较大优势:首先, 利用右肋下切口插入鞘管, 无需另外增加切口;其次, 硬质胆道镜能直视胆囊腔内全貌, 观察结石的数目、大小、颜色、形状, 观察黏膜有无出血、息肉、壁间结石。在操作过程中, 全部操作可在胆囊与鞘管内完成, 器械不与腹腔内其他组织直接接触, 冲洗液及胆汁流入腹腔少[4]。如果结石较大, 可用钬激光或气压弹道碎石, 可先在胆囊管处填塞1块纱块, 可防止碎石入胆总管, 同时, 较小的碎石可由鞘管经水冲出, 不会漏入腹腔。在操作过程中, 可以利用鞘管固定结石, 便于取出或碎石, 在固定鞘管中, 用力要适度, 防止鞘管前端割伤胆囊黏膜, 取石过程中尽量将鞘管与胆囊相对拉直, 便于观察及冲出碎石[5]。由于硬质胆道镜相对平直, 因此便于操作, 比纤维胆道镜更经久耐用, 不易损坏, 直径更细, 取石更方便。
3.4 胆囊息肉的处理
对于单发的息肉且直径<5 mm, 可行保胆取息肉, 利用活检钳钳取或换用5%葡萄糖冲洗液下电凝切除, 创面出血用生理盐水+去甲肾上腺素对出血点喷施即可[6]。对于直径5~10 mm的息肉, 一般术前快速冰冻切片, 切除后及时送检, 等待结果的同时可以关闭胆囊, 待结果回报, 如证实为良性则手术结束, 如怀疑恶变则继续行胆囊切除。一般直径>15 mm的息肉多不主张行保胆息肉摘除。
虽然目前对于是否保胆还存在着争议, 已开展的保胆术式及器械也不尽相同, 但笔者认为, 腹腔镜联合硬质胆道镜保胆手术在治疗胆囊结石 (息肉) 上具有微创、安全、操作简便、住院时间短、结石取净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既保留了正常的解剖结构, 又满足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硬质胆道镜下保胆取石 (摘除息肉) 技术在治疗胆囊结石 (息肉) 临床意义。方法:在腹腔镜联合硬质胆道镜下取出结石 (摘除息肉) 、保留胆囊18例, 回顾总结分析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全部治愈出院, 结石取净率为100.0%, 无合并出血, 无胆漏等并发症。结论:采用腹腔镜联合硬质胆道镜下行保胆取石 (摘除息肉) , 手术操作方便, 安全, 微创, 效果好, 患者容易接受, 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腹腔镜,硬质胆道镜,保胆手术
参考文献
[1]邹平, 萧荫祺.保胆取石术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9, 15 (1) :1-3.
[2]张宝善, 刘京山.内镜保胆取石术的讨论[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09, 8 (6) :406-408.
[3]冉瑞图.关于胆囊切除术的几点意见[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8, 15 (2) :81-82.
[4]张宝善.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J].中国内镜杂志, 2002, 8 (7) :1-4.
[5]荣万水.微创胆囊切开取石术的临床评价[J].中国内镜杂志, 2003, 8 (5) :21-23.
保胆息肉切除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 年7 月-2015 年2 月收治的62 例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33 例, 女29 例, 年龄35~77 岁, 平均 (46.3±2.5) 岁, 病程2~6 年, 平均 (3.4±0.9) 年。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1 例。观察组男16 例, 女15 例, 平均年龄 (47.1±2.7) 岁, 其中合并高血压6 例, 糖尿病3 例。对照组男17 例, 女14 例, 平均年龄 (45.7±2.8) 岁。合并高血压5 例, 糖尿病4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此次研究所选病例均为经彩色超声仪器 ( 或CT扫描) 确定病变部位, 且患者和家属不存在异议, 符合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相关诊疗标准[2], 同时患者对笔者所在医院相关诊疗措施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1) 年龄>80 岁者; (2) 合并其他内科严重疾病; (3) 合并恶性肿瘤者; (4) 合并严重感染者; (5) 精神疾病 ( 或语言障碍) 无法正常交流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开腹手术, 患者入院后, 及时开展各项常规检查, 如肝功、肾功、心电图等, 同时给予抗菌药物。术前患者禁食、水, 手术过程中要尽量保证患者安全, 做好开腹手术相关操作, 避免其他器官被感染, 胆囊探查时注意不要损伤其他组织和器官。
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术, 术前实施全身麻醉, 保持脚低头高体势, 取患者肚脐下1.5 cm位置作为手术切口, 并行穿刺。建立气腹, 置入5 mm腹腔镜, 对胆囊就相关组织进行有效探查。同时, 将超声刀等手术器械由穿刺点插入, 对患者病灶部位进行切除, 完成后拔出穿刺, 关闭气腹。对胆囊组织进行有效固定, 同时切开底部, 将胆道镜置入, 采用吸引器等相关器械对内部胆汁进行有效冲洗, 观察内壁和黏膜组织的情况, 对息肉数量、大小、性质等进行检测, 将息肉送至病理活检, 严格按照报道结果决定是否保留胆囊。最后, 重新建立气腹, 才用腹腔镜进行探查, 观察是否存在胆囊渗血、胆漏等, 关闭气腹后将腹腔镜退出, 逐层缝合切口。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 并做好统计。同时,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进行详细的统计学分析。随访6~12 个月, 观察两组患者疾病复发情况, 并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均顺利实施手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出现1 例胆漏, 并发症发生率为3.2%。对照组术后2 例胆漏, 2 例胆管损伤, 3 例腹腔感染, 1 例胆管残留结石, 并发症发生率为25.8%。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字2=5.63, P<0.05) 。
2.3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6~12 个月的随访, 结果显示, 观察组随访期间仅有1 例复发, 复发率为3.2%。对照组随访期间9 例复发, 复发率为29.0%。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字2=6.03, P<0.05) 。
3 讨论
胆囊疾病是临床诊疗活动中常见的疾病类型,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胆囊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中老年患者是胆囊疾病的高危人群, 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3]。在以往, 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通常采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 此种手术方法操作时间较长, 且术中常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出血现象, 同时术后也非常容易合并多种并发症, 不仅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产生严重影响, 同时不利于患者的良好预后。另外, 中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且重要脏器功能日渐衰竭, 在行开腹手术过程中, 会增加出血风险, 进一步延长手术时间, 影响手术治疗效果[4]。
基于开腹手术的不利之处, 急需为患者实施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 进而减少手术风险。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术属于普外科比较常见的微创外科手术, 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面小、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 安全性和可靠性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保障, 被广泛应用在胆囊疾病外科手术中[5,6]。其中, 腹腔镜操作简单, 只需要在患者腹部取较小的切口, 在小切口中插入专用穿刺器, 放置腹腔镜和其他手术器械。手术过程中, 通常患者要取俯卧位置, 同时向腹腔内注入CO2气体, 进一步增大腹腔空间, 为手术医师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 进而不断提高手术操作准确性。与此同时, 腹腔镜具有放大功能, 能够将患者腹腔内血管放大5~10 倍, 进而为手术医师进行手术操作提供便利[7]。胆道镜可观察内壁和黏膜组织的情况, 对息肉数量、大小、性质等进行检测, 对决定是否保留胆囊发挥关键性作用[8]。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术, 手术操作简单, 能够对病灶部位进行仔细探查, 进而提高手术操作的准确性。
现阶段, 治疗胆囊疾病的主要手术方法包括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微创手术。由于行开腹手术后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严重影响到患者的预后。目前,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被广泛应用在基层医院普通外科手术中,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随访期间复发率为3.2%,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项研究结果与文献[9-10] 研究结果基本相符, 不仅说明此次研究结果真实可靠, 更加可以说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腹腔镜在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保胆术治疗中的效果明显, 能够有效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同时减少术后并发症, 能够显著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发生术后并发症, 主要为胆漏及胆管损伤, 提示普外科在开展疾病诊疗时, 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根据患者实际病情慎重选择手术。同时, 充分考虑患者身体的实际情况, 根据数据反馈制定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病情危急的患者, 要尽快实施手术, 不可拖延时间, 以免贻误手术时间, 与此同时把握好手术时间和手术方式[11]。全面掌握患者病史、病情及合并症等情况, 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正确选择手术时机、手术方法, 最大程度减少术后并发症[12]。手术医师要不断强化自身技能水平, 在出现异常状况时做好紧急处理, 进一步提高手术治疗成功率。术后要对患者重要器官的各项指标进行密切观察, 以免出现其他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