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以下是好词好句“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的出处、作文适用主题、示例及网友分享的范文,欢迎学习。
出处
《醉古堂剑扫》为《小窗幽记》的别名,作者为陈继儒(一说陆绍珩,说法不一)。意为:关门闭户与外界嘈杂隔开,就像隐居深山般清净自得;读书能远离喧嚣,守得一方净土。
适用主题
读书的美好,修身养性等话题。
示例
书是纸张的装订本,也是一个人的心灵栖所。书中自有颜如玉,而无红尘的喧与嚣。人,总要有一定的时间去书中寻找自己,寻找新的见解,宛如进行一场文字与自己的互相升华。放下手机,放下社交,给自己一片安静和书香。
范文
1.《书香,伴我成长》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书永远是一帧看不厌的风景,书香永远是一缕闻不尽的芳香。春秋代序,时光荏苒,阅读与我,犹如良师益友,伴我走过漫漫岁月,给予我谆谆教诲,让我获益良多!
在孩提时,外祖父抱着我,手里捧着书本,带我体会文学之趣味:幼时的我佩服《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神通广大,羡慕《白雪公主》中的童话结局,也会因《海的女儿》中美人鱼的悲惨结局而暗自神伤……从此,我与书本便结下缘分。
长大后,我阅读了更多的书籍与诗歌,文字带我领略着万物世间的美好,体会文学之韵味。诗歌中可以感受到李太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壮阔胸襟,体会到于谦“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正气凛然。文学书籍中,我喜欢读鲁迅《社戏》中江南水乡的梦幻情景,喜欢沈从文《边城》中的湘西风貌,喜欢与宗璞一同欣赏紫藤萝瀑布……虽然现在的学业压力使我不能遨游世界,但我可以在书中,跟随作者的目光,去到世界各个地方,领略各地的山川美景。
在一本本经典的名著中,也可以体会到文学之哲理。当我身处挫败气馁之时,保尔钢铁般的意志和惊人的耐力给予我重振旗鼓的勇气;当我遇困难想放弃之时,海伦凯勒坚强的毅力给予我无限的动力;当我因自己的身高外表而苦恼之时,简爱自尊自立的性格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沉醉于其中,成长中的我每一个脚印都坚实有力。
我知道在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着一颗热爱阅读的心。西汉路温舒幼年家庭贫困,但他喜爱看书,便用蒲草的叶子编成席子,在上面写字、抄书,以这种方式坚持不懈地读书,最终成为了西汉有名的司法官。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曾将自己在学堂里得来的奖章,变卖成自己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一直咀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又捧起书攻读。
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一直伴随在我的左右:它曾在宁静的夜晚伴我入梦,曾在失落的时刻慰籍我,也会在迷茫的路口指引着我。
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书,不仅仅只是一种修心养性,更重要的是提炼智慧,丰富人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涵养着自己的品性,增加人生的高度,欣赏不一样的风景。
在每一本书中,我们都能觅到自己所需要的力量,将这种力量吹起心中的风帆。少年没有乌托邦,心向远方自明朗,我要坚信有一天我一定能够到达一个又一个彼岸,到达自己想去的远方……在这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书是我们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伴侣,打开一本心仪的好书,卸下一身的疲惫,放空心灵,顿时会有一种用言语无法表达的美妙。人间纷繁扰攘,心灵需要休憩,少一些浮躁与空虚,多一些宁静致远,在书中寻一方净土。
以书为友,恋之如初。与书相伴的日子,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充实而美好,书香浸润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因腹有诗书而气自华。让我们携一缕书香,品百般滋味,赏大千风景;让我们以书为伴,以热爱收获丰盈的人生;让书香常常萦绕于心,伴我们成长!
2.《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纸墨装订的著述、成章彩印的杂文、洋洒笔下的手记,或经口述传诵,或历誊抄刊本,或有后人再创,一章一页,逐渐形成了书的海洋。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多种多样,书籍是其中一环,我们通过文字去追逐山外之山,也通过书籍去感受这个世界目之不能及处的风光,书籍是人类永恒的伴侣,是另一处心外人间。
中国最早出现的书籍是在商朝,用竹、木制成竹简编串成书,那时的书短而小,一节一串简单的联系便成了一本书。在书籍传入世间之后,手不释卷的雅习似乎也随之而生,读书成了人们与世界各地各人各事相连接的媒介。中国自古时就开始倡导人们读书,颜真卿在《劝学诗》里有“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皮日休也畅言读书之喜“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清代的王永彬亦在《围炉夜话》中提到:“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人虽富贵,不可忘力穑艰辛。”中国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使后辈处贫寒之际,也有远大胸怀和志向。足见读书确实为人们带来了世代传承之益处。如今的我们,感受不到从前的贫寒求学之苦,早在牙牙学语之际就已手握笔墨,开始通过书籍或被动、或主动地去认知这个世界的面貌,你是否真正了解读书带给你的道理,又是否真正爱好书中文字,发现书中的黄金屋、颜如玉呢?
读书万卷自能修身养性、口吐芬芳,固然是一种提升自我修养的手段。而读书于人的根本之益,须得同生活勾连起来,正如前文所言,书籍是另一处心外人间。读书与生活的关系,读书与实践的关系,常困扰着人们。不知书中道理有何用?不知该读什么书?不知在发现书籍不如其他事物能给自己带来裨益后,该不该继续?所以才会出现“读书无用论”,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常会有心有迷茫的学子认为当下的学习是所学无处用,所用非所学的。大学是连接社会的一环,学生们多出了社团活动、专业比赛、学生会工作等数不胜数的活动,需要为这些事分出自己的学习时间,“读书”除了教材之外,仅仅是个人习惯,能做到兴趣与生活兼顾的人可谓少之又少。而在就业竞争压力大的当下时代,学生们更多要为未来和前途打拼,选择去锻炼其他方面的能力。2020年应届毕业生874万人,而2021年的应届毕业生突破了909万人,年轻人们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同时在面试官们的选择中,大多倾向于选择工作经验丰富的人,从这一选择中,学生们或多或少会认为,大学里读的书不比实际的工作经验来的实在。学生们会发出呐喊:读书真的有用吗?
“读书无用论”无疑是错误的,而学子们的疑惑,正是对“读书”的意义出现了认识误解。杨绛先生说过:“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培根也说:“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我们需要切实认识到,书籍上的知识,是抽象出来的语言汇总。我们读教材、背重点来使自己通过种种考试,这并不是真正的“读书”。不辨真伪、不去运用的知识,只不过是一成不变的死物,这怎么能为你的生活带来生机呢?唯有真正体味到“活”的知识,才能触摸到真理,明白读书之味,愈久愈深。书中的知识道理,同样是人智,是作者通过生活和实践提炼出的精华所在。李时珍为编撰
《本草纲目》一生行医治病救人,还走遍山川河海观察采摘各种药材,并亲自品尝草药判断药性和药效,如此才能完成一部涵盖中医药学诸多智慧的巨作。书籍因人而生,又作用于人,从来都是人的主观意识才催生了书籍,我们也不能被生活左右去读书,而要自我选择去丰富阅历,这样才能得出自己的答案。书籍是另一处心外人间。因为书籍能能给予你丰富的世界,使你足不出户便能晓天下事,也不必苦苦追寻探求前人历史;因为不同人生阶段的你读书时,能品味出不同的人情世故和沧桑变化;因为书籍能让你在红尘喧嚣中守得一方净土,在读书的过程中,时间变得漫长而充实,养出人的耐心、专心和细心的品质。须知读书的追求,不是为了追求生活质量,而是为了追寻自我价值。只要你能在书中寻得意趣,进一步在生活里找到自己的净土,乐天知命,保持热爱,也算学有所成了。
书籍是人类永恒的伴侣,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就算终此一生书也是读不完的。囫囵吞枣的读书不仅不能形成自己的思考,更容易被他人观点裹挟,反而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活的糊涂又迷茫,再找不到读书的初衷和意义。读书的意义就是读书,从书中读出生活,读出你生活的人间风月,感受春风夏雨和花开花落,然后带着你的感受去用心走过这一程人生之旅。而读书的根本之益,是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是人与文字的一场交流,在书中寻找自己,寻找新的见解,是能在凡俗侵扰中走向另一片浩瀚天地,也是拥有流年岁月中能够永居一隅的心灵栖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