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学网 作文推荐 读苏东坡传的作文7篇(优选)

读苏东坡传的作文7篇(优选)

读苏东坡传的作文7篇

读苏东坡传的作文 第一篇

读罢《苏东坡传》,先赞林语堂先生之博学,再赞张振玉之译笔精妙。

《苏东坡传》引证严谨,想象恰当,是不可多得之人物传记。读之使人心胸开阔,思之使人明史明智。

林语堂并不遮掩他对苏东坡的喜欢,因了这一份喜欢,他在美国用英文写《苏东坡传》,让我们可以较容易地去了解一个千年之前的大文豪。也正是这份太喜欢,致使我们被林语堂先生所困——林语堂先生有太明显的好恶,致使他将与苏东坡所对立之群体写得可恶至极,也包括对王安石的抹杀。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有其偏见。以至于我无法在《苏东坡传》中发现苏东坡的缺点。因为人无完人,即使是再伟大的人,也有缺点。而正是因为这一缺失,也促使我不得不去反思,尽信书不如无书也。

林语堂先生在传中已经给足了苏东坡评价,我也认可这个评价。我想我再画蛇添足是不自量力的。

在读这本书时,我脑中总有一段话在闪现。是《论语》中孔子评价自己的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篇第二)

放到苏东坡身上竟然也如此相似。少年苏东坡有志于学,家教极好,乃是少年才气,壮志凌云。三十而立之年,则开始了自己真正的官场生涯,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写下激扬文字,历练锦绣人生。待到四十不惑,如日中天之时,却横遭劫难,险些丧命,但至此而变,趋于老练,黄州突围,文自天成。五十而知天命,政治辉煌,进入中央高层,位极人臣,但此时的苏东坡更懂得如何在原则与变通之中xxx,又不伤害自己。可惜他并不愿苟活在一团浊气之中,在六十而耳顺之年,降至人生之低谷,衰老之时逢此难,旁人或已绝望,但苏东坡能很快跳转,化解忧愁,趋于平和。当然苏东坡能如此,与他的思想和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他历经的磨难不比孔子少,而且在他的思想中,从壮年开始,儒释道三家已经在渐渐融合。他以儒家为用,以佛家为念,以道家为道,最终完成了自己完美而又多变的一生。但总体来说,儒家思想还是要占据主导之位的。

苏东坡,记住了便无法忘记。的确如此。

苏东坡是伟大的,但他又是如此的让人亲近。读他的诗,为他的诗句叫绝;读他的词,豪放感人,婉约迷人;读他的辞赋,让人如沐春风,浩浩汤汤;品读那些随笔杂记,则如与一位久远而深博的友人畅谈;赏他的书法,布局和谐,字字带气;品他的画作,自然天成,画外有情,潇洒明快。而他更是无所不能,能做菜,东坡肉至今有名;能酿酒,据说味道不错;能医病,医学造诣也不浅;能规划城市建设,西湖就该多谢他。他懂的实在是多,懂水利、懂炼丹、懂女人、懂佛道、懂养生……我怕我自己怎么说也不能穷尽啊。

大哉苏东坡!

读苏东坡传的作文 第二篇

夜深人静处,点一盏夜灯,轻轻翻开厚重的封面。高山流水画,湖泛孤舟图,附上苏子的诗文,为这静谧的深夜增添一份宁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曲《水调歌头》跨越千年,道出了中国人千百年来寄情于月的最高境界。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一曲《西江月》流露出身处他乡的悲伤凄凉,报国无门的无奈叹恨。

没有人会否认苏轼的才气,这位豁达洒脱,不拘小节的天才,他的潇洒气质早已深深地刻在每一句诗文当中。相比于他的才气,更能征服别人的是他随遇而安的洒脱。

二十岁便考中进士的苏轼,在官场崭露头角,深受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和皇帝的认可,从走出眉山到进京为官,再出任地方官,苏轼的前半生走的很顺利。四十三岁的苏轼,才气正盛,心直口快,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可恰恰如此,苏轼创作出了自己诗词人生的巅峰之作,《赤壁赋》《赤壁怀古》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此时的苏轼,不再叫苏轼,苏东坡成了他所为人熟知的名号。在苏东坡眼中,自己不过是把变法的种种不妥吐露了出来,尽管在狱中走过生死一遭,重获自由的苏东坡依旧不改本性,连苏东坡自己都自嘲无可救药。至于他后来被贬惠州,儋州。

无论处境如何艰难,你总能在他的诗句里寻得快乐。苏东坡甚至把儋州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苏东坡没有怨人忧天,没有因此消沉下去,而是随遇而安,无论他被贬何处,总有一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样子。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位旷达洒脱的乐天派诗人总能笑对人生的风雨,在生活中找到乐趣。他能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诗酒,能将自己的激情寄托于美食。世事大梦一场,人生几度秋凉?在苏东坡眼中,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的确,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东坡的才气固然是他驻足文坛的底气,但是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才是他永垂不朽的魔力。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读苏东坡传的作文 第三篇

读完《苏东坡传》,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一位历史上的“不变”者——苏东坡。

说起苏东坡,我们都知道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的方面,他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在诗的方面,他与黄庭坚合称为“苏黄”;在书法方面,他被称为“唐宋书法四大家”之一。虽然老天赋予了他集天下才华于一身的天赋,但却也是这一身才华给他带来了磨难与不顺,使他仕途上充满了曲折……

苏东坡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和弟弟后来也成为了有名的大文豪。他从小才华横溢,八岁时便可读诗自赋,二十岁时便“进士及第”,可谓年少成名。此后,苏东坡便开始步入了仕途,他为官的首要是“大理评事”,面对离家的忧愁,他选择了勤政为官,立下了自己的初心——做个不变者,不负民与国。虽然之后他因力反“王安石新政”,卷入了“乌台诗案”,而被贬谪到杭州任知州,但他没有一心埋怨,而是选择了一种沉默——通淤泥,护西湖,他在任期间,西湖扩大了三倍,百姓再也不用遭受“海水之苦”,因而他为杭州经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被杭州百姓称为“苏青天”。

是啊,不管在他在得意或者失意之时,他都始终做着一个“不变者”——勤政为国为民。

在诗词创作方面, 他始终坚持自我的初心,不为权贵的赋作,只愿做一个真实的“叙述者”,因此他曾多次因诗而被诬陷被贬,但他现实的笔锋却往往饱含人民生活的疾苦,流离颠沛,这也是“王安石新政”的支持者所不愿看见的事实。因为他们要让人民相信“青苗法”,“新经济政策”确实是有利于他们的生活,但历史毕竟是历史,它不会因个人的掩饰而隐藏它自身所具有的光芒与真实,所以历史证明了在诗词方面,对“人民生活”的记载和对王安石新政的抨击是正确的。

同时,苏东坡的不变还体现在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不管他被贬到什么地方,他都能积极地面对周边的人和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得意时,一日看尽长安花;艰难时,潦倒新停浊酒杯。但生命的跋涉不能回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安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告慰;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劝慰;蚱蜢舟都载不动的思乡之情,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便是苏轼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这便是在心中的“不变”者——苏东坡,他是文忠公,他有着不变的为官原则,不变的诗词风格,不变的人生态度,他于在困惑之中,给予我光明的指导和前行的力量,让我成为生活中的“不变”者,一苇以航。

读苏东坡传的作文 第四篇

许久以前就有听闻苏轼,但通过最近阅读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我才真正了解了文忠公的生平——如一阵清风拂过的人生。

苏东坡年少时与弟弟双双考入进士,文采被欧阳修赏识,并被收为弟子。生活总是对人有所不公,它会看你走得太顺而给你许多挫折,所以苏轼的后半生格外凄惨,但也许是上天注定,这样的天才,注定毕生坎坷多桀。

当时在阅读时,探讨过苏东坡是否适合做官?我个人认为并没有绝对的适合,又或是不适合,一个人只要有才能,有实力就能够胜任一切职务。苏东坡之所以一直受排挤并贬官,不是他不适合做官,是政治立场不同,他不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是反对的,他是一位爱民之人,无法眼睁睁地看着官僚剥削百姓,但在当时黑暗的时候环境中与权贵作斗争,注定是失败的,朝廷中都是些趋炎附势之人。真正那些刚正不阿的人少之又少,一旦成为权贵之人的拦路虎,一定会遭受排挤。这本就是场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战争。我真正佩服苏轼的是,他不断遭受贬官,流放,依然能平和接受一切;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依旧秉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身处社会的大染缸中,见过真正的黑暗,仍然能够初心依旧;面对反对、排挤、压迫从不怀疑、迷失自己,而是坚信自己的内心。在我心中苏轼就似竹,是君子。像竹那样挺拔、正直;中通外直、虚怀若谷;竹虽为节状,但却永不止步,不断生长。

苏轼也许就像天上的神仙化作一刻星辰划过空中,来到人间,过一段凡人的生活,体验人间的酸甜苦辣,只是充满烟火气的凡世间,终不适合他这样乐天派的仙人。

读苏东坡传的作文 第五篇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读苏东坡传的作文 第六篇

古代文人自幼读四书五经,学圣人之道,却读出了多少碌碌无为的呆气之徒和道貌岸然的虚伪之辈,他们是多余的,甚至是可怕的,他们在白白浪费着国家的钱粮和人民的血汗。苏轼和他们一样,从小泡在儒家的经典里长大;苏轼又和他们不一样,不仅仅是因为他头脑聪颖,活学活用,更重要的是,修齐治平的理念于他,不是敲开富贵之门的砖头,也不是通往欺世盗名之地的阶梯,而是真正的信仰与坚持,虽百折而不悔,虽千锤而无憾!历经风雨,那份心怀天下,一念为民的耿耿赤子之心,令千年之后的我辈热泪盈眶,心暖不已。他在其位一心谋其政,不在其为还要谋其政,徐州抗洪,杭州修堤,密州抗蝗抗旱救弃婴,儋州开荒开土倡文化,他就和他的文采所至一样,触处生春,只要有他管辖,就有一方百姓的安宁与快乐;只要有他在场,他就会用他的幽默带来一隅的欢声和笑语!高中历史课本上提及一些进步的封建士大夫总是说:他们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和人民大众仍是相对的。我想,如果他们了解了苏轼的一生,不知还会不会说出此等无耻之语来。

读苏东坡传的作文 第七篇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前句体现儒家“入仕”观点,后句表现道家的“出仕”,寻求心灵世界宁静、丰腴。这正是苏轼的人生写照,苏轼一生在政治斗争中沉浮,在朝为官时他能正直进谏,下放地方时他能造福百姓,流落边土时他仍淡泊豁达。他身上同时具有儒家的积极进取,道家的乐观超脱。

在朝为官,正直进谏

说到苏轼的政治生涯,不可不提到王安石变法。王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他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只是政治上的一种冲动,而不是一种经济上的发展所以其争执只出现于官僚组织中。”或许从当今的视角来看,有人会赞美王安石变法,称其“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发展生产,财政状态有所好转”。诚然其变法的动身点无可厚非——“富国强兵”。但在当时造成民不聊生,百姓负担大大加重确是事实,加上王安石本人的刚愎自用,使得大部份朝臣反对变法,包括司马光,韩琦,欧阳修,苏轼等。王安石清除台谏,打压反对派,任用邪佞。当时苏轼“任职史馆,位卑权小,又仅限于文学方面,但他屡次上书,夸大孟子的君权民授和为政治当容清议。最后一次上书时元祐派“***都已去职,时机不利,他还是奋不顾身力劝天子,他知道自己即使不遭大祸,也会被免职。”这些奏折里带有几分的政治需要,党派之争,我们无从得知。但我相信其中忧国忧民,希望国泰民安,君主虚心纳谏,重视民生的思想是真情流露。哪怕以自己整个政治命运,乃至生命作赌注,苏轼都在所不惜,正直进谏。

放下地方,造福百姓

1086年,元祐元年,太后摄政,苏轼获太后支持,任翰林学士知制造。此职位高权重,当时王安石余党在外兴风作浪,朝内苏东坡强烈的个人主义和大胆的言论得罪了很多人,屡遭***,虽有太后支持,但苏东坡厌倦了此类斗争,自请在地方任职,元祐四年,苏轼成为杭州太守,“苏东坡仰仗太后欣赏,要求朝廷拨款进行重要的改革。短短一年半,他完成了供水系统,医院等公共健康和卫生方案,疏通盐道,修整西湖,平抑粮价,不顾朝廷和邻近各省的官吏的漠视,一个人热情赈灾”,他所修造的苏堤春晓乃是西湖十景之首。元祐七年,苏东坡免除百姓官僚的建议正式下诏颁行。他的愿望实现了,表章中所提的公债全部由朝廷下令宽免。

流落边土,淡泊豁达

1093年,元祐八年太后去世,哲宗当政,起用章惇为相,章惇掌权后疯狂***元祐党人。苏轼被一步步贬谪,至放逐海南,有记载苏轼说:“其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也。”如此困苦的环境下,苏东坡还是那玩皮、幽默的样子。他说:“其余瘴疬病人,北方未尝不病,是病皆死得人,何必瘴气,但苦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参廖闻此一笑。当不复忧我也。放人相知者,那以此语之。”在海南岛上找不到好墨,苏轼就自己试着制墨,差点把屋子烧掉。闲时,苏轼到乡间四周采药,分辨各种草药。他此时最杰出的成绩就是完成了一百二十四首“和陶诗”,“云内流泉远,风前飞鸟轻”,无不体现着苏轼的乐观豁达,淡泊自持。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驾崩,新太后神宗皇后摄政,苏轼获赦调往雷州,太后准予苏轼自由定居,不幸七月,苏轼染病去世。人生苦短,任何人都逃不脱生老病死,但苏轼用他的正义,豁达,才情感动着一代代的后人。时至本日,我们仍记得有位纵横儒道、笑看沉浮的才子漫步在历史那畔,一身浩然正气。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