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学网 作文推荐 爱的主题(整理)_爱的主题是什么

爱的主题(整理)_爱的主题是什么

爱的主题

爱的主题(精选七篇)

爱的主题 篇1

“爱的花园”即西苔岛, 源自于希腊神话故事。传说中象征爱与美的女神阿芙洛狄忒在爱琴海上诞生之后, 就被西风之神吹到西苔岛上, 所以西苔岛是爱与美神阿芙洛狄忒的居住之地, 历来就被认为是理想中的爱情乐土。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他的诗歌《基希腊岛之游》 (国内翻译不同, 西苔岛就是基希腊岛) 描述的爱情岛却是一片凄凉阴暗, 阴森恐怖的场景:

刺进腐肉带血的每个角落里面;

双眼变成两个洞, 从啄破的腹部

流出沉重的肚肠, 挂在大腿上面;

那些侩子手, 尝够了恐怖的快感,

用嘴一啄, 彻底完成了阉割手术。

……

基希腊岛民, 美丽的天空的赤子,

你默默无言的忍受这样的凌辱,

为你的不光彩的信仰进行补赎,

你的罪孽使你死无葬身的墓地。

……

维纳斯, 我在你岛上看到的东西,

只有象征性绞架, 吊着我的幻想……

——啊!天主!请你赐予我勇气和力量,

让我能无憎地看我的心和肉体!

希腊著名评论家瓦塞里斯·洛费里兹说得好:“基希腊岛之旅是一次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旅程——因为基希腊岛从来不曾存在。”西苔岛绝非一个地理概念, 而是一个梦想的国度。那里充满着爱和美, 是一个无忧自在的世外桃源。在西方文艺史上, 许多艺术家都以他们的艺术造诣和艺术手段各具特色地演绎了西苔岛的旅行故事。

一、鲁本斯笔下的俗世之爱

鲁本斯是17世纪弗兰德斯画派的杰出代表, 他是一位伟大的画家, 同时也是一位外交家。外交家的身份, 让他得以到过很多欧洲国家, 并临摹了各国艺术大师的做品。画家精通各类绘画的技法, 其中以受到米开朗基罗、威尼斯画派和卡拉瓦乔的影响最大, 这些可以从其丰腴的人体造型、热情饱满的色彩、充满戏剧性的构图表现出来。鲁本斯的绘画主要描绘贵族的生活, 充满了对世俗生活的赞扬和热爱。鲁本斯是弗兰德斯巴洛克艺术的杰出代表, 他将产生于意大利的巴洛克艺术在弗兰德斯发扬光大。

画家结过两次婚, 晚年娶了比自己小30多岁的海伦娜·芙尔曼为妻, 婚姻生活幸福美满。《爱的花园》是画家晚年的一幅名作。画家以当时流行的风尚, 表现人间的欢乐, 充满狂欢式的意味。作品出自爱的花园这个希腊神话, 但是画家采取了世俗的方式, 将其表现成为一个充满着世俗欢乐的人间世界。此作现藏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画中的人物柔情似水, 表现出梦一般的温柔。在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外, 一群衣着华丽的贵妇人和男子或坐或立, 姿态错落有致, 所有人物都被金色的光线照耀, 充满浪漫色彩。画家最令人赞叹的技巧是对女性肌肤的明暗处理, 其中女性富有弹性的肉乎乎的肌肤的表现, 令人拍案叫绝。上方天空中漂浮着许多肉呼呼的小天使, 更为这幅画添加了轻松活跃的气氛。

二、华托笔下诗意的西苔岛

华托是18世纪洛可可风格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洛可可艺术的形成, 有其时代背景。17世纪, 法国崛起成为欧洲屈指可数的强国, 法国艺术也日益繁荣, 逐渐代替传统艺术的中心意大利而成为新的欧洲艺术中心。17世纪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自诩为“太阳王”, 他实行专制统治, 在艺术领域亦然。18世纪, 路易十四死后, 当时国内政权日益分散, 国内流行着一种享乐主义的倾向, 洛可可艺术应运而生。

洛可可为法语rococo的音译, 意思是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 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洛可可艺术表现法国当时上流社会人士的日常生活, 表现手法极尽奢华, 充满享乐主义情调。洛可可艺术从诞生的时候起就存在争议, 但是这种艺术形式使得法国艺术摆脱宗教束缚, 更多地去关注现实生活, 赋予了艺术自由。

华托的《发舟西苔岛》是其成名作, 画家更是凭借这幅作品被授予院士称号。此作品受到当时流行的喜剧《三姐妹》的影响, 以古代神话传说为题材, 但是实际上是描绘了法国上流社会青年男女的享乐生活。在画面中, 清风和煦, 金色的霞光普照大地, 飞翔的小天使围绕着一众衣着华美的俊男靓女, 这些贵族情侣在等待依次登上缀满鲜花的彩船, 他们是那样迫不及待, 有的在相互搂抱, 有的忙着登上彩船, 画家营造出了一个即真实又虚幻的美轮美奂的场景。画中人物繁而不乱, 井然有序。前面三组人物将三个情节组成了一个连贯的整体, 第一组人物正在说着情话, 第二组正准备起身, 第三组人物已经与乱的动身, 向着令人神往的西苔岛出发。“沉醉—觉醒—出发”的过程, 被画家表现的有条不紊又轻松随意。洛可可画家华托笔下的西苔岛, 是充满着优雅的诗意的所在。

三、马蒂斯追求的奢华、宁静、愉悦的爱之岛屿

马蒂斯是20世纪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野兽派的领袖人物, 他一生都在致力于各种绘画技巧和绘画形式的探索, 在其颇具国际影响力的野兽派风格形成之前, 画家正在进行一场艺术实验。20世纪初, 马蒂斯认识了点彩派大师西涅克并与其成为密友, 进而更加深入了解了另一位点彩派大师修拉的艺术。这使得画家收到点彩派的影响, 创作出一些具有点彩派画风的作品。《奢华、宁静和愉悦》即是他在这个期间创作的作品, 画家于1905年把此作品送到独立沙龙展出, 并受到西涅克的赞扬, 西涅克当即将之买下, 来装饰自己的住宅。

点彩派是继印象派之后在法国出现的美术流派。19世纪80年代后年期, 一群受到印象主义强烈影响的画画家掀起了一场技法革新, 他们不用轮廓线条划分形象, 而用点状的小笔触, 通过合乎科学的光色规律的并置, 让无数小色点在观众的视觉中混合, 从而构成色点组成的形象, 点彩派追求色彩的纯粹和透明, 期望创造出尽可能明亮的光与色。这种点彩派的绘画技巧, 是马蒂斯初期探索的一个短暂阶段, 但是曾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画表现了某个海边的沙滩上, 几位女性悠闲地度过某个下午时光, 其中, 前景的几个人物仅用简单的线条造型, 其间填充了大量色点, 简单的几何造型, 说明画家的用意不是在作品要表现的题材, 马蒂斯曾说过:“色彩是铺张和广告, 使最平凡的题材变得珍贵和高尚”。整幅作品充满着随处可见的绚烂色彩和绿色、紫色的并置。画面上粉色, 黄色与蓝色色点的组合, 充满幸福和欢快的情调, 表现出色彩大师那高超的构思能力。整幅画作, 无疑是色彩的胜利。

艺术发展到20世纪, 绘画早已经不再拘泥于古希腊的模仿的艺术传统, 而是通过绘画的手段, 去表达画家自己的理想和情感。而马蒂斯一生, 都在追求艺术的宁静和欢乐, 追求一种有秩序的艺术。

《爱的教育》主题班会 篇2

活动背景:学生进入中学阶段,思想开始变的敏感,缺乏安全感,质疑、矛盾、自卑等各种心理问题接踵而至,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要适时合理的教育和引导就成了关键环节,因此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会加强学生的安全感,能够正确运用爱的力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感受爱,理解爱,体会爱,传递爱。

2、让爱注入学生心田

3、让爱转化为人生前进的力量。

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关于爱的主题的故事。

2、学生搜集生活中看到的爱的经历。

3、学生准备好关于爱的力量在生活中的意义。

主办班级:初三

(一)班

设计人:班主任、班委

主持人:热萨来提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导入活动。

我们的青春是五彩斑斓的,我们的青春是阳光明媚的,我们的青春活力四射的,我们的青春我们做主。然而,忧伤常常会袭扰我们的心头,孤单常常如影随形,学习压力常常困扰心田,成长之烦恼成为我们青春的符号。到底我们该怎样让自己的青春更加精彩,到底我们该怎样挥去青春的阴霾。我想大声的说,爱可以让我们的青春更绚丽,让会让我们青春的阴霾转瞬即逝。初三(1)班《爱的教育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老师分享一个爱的故事。

三、分享:同学们分享故事心得。

四、讨论:同学们漫谈生活中感受到的爱,和看到的生活中爱的故事。

五、小品:《爱之链》

六、七嘴八舌:同学们说一说爱有什么样的力量?

七、讨论:在生活中如何传递爱?

八、班主任寄语:爱一直伴随我们,她总是悄无声息藏在我们的身边,希望同学们用心去感

爱的主题 篇3

佟铁鑫离异数年后,于1999年与京城女企业家林丹诗重组家庭。因双方各带一个孩子,家庭关系复杂。佟铁鑫夫妇如何处理与继子继女的关系?没有血缘的一对兄妹能和睦相处吗?一家四口的生活现状怎样?

激发责任,再婚家庭真正团圆

1998年4月20日,佟铁鑫在表姐的“押送”下,赴北京海淀区玉渊潭公园相亲。此时,40岁的佟铁鑫已离异数年,习惯独身生活的他不想再入围城。这些年,佟家父母和亲友多次为佟铁鑫介绍对象,都被他婉拒,甚至有几次临见面他还当起了“逃兵”。这次,表姐不得不采取“强硬措施”。

当佟铁鑫与表姐走进公园时,相亲对象林丹诗早已等候在那里。她身高1.67米,毕业于山西大学物理系,曾当选太原市“十大杰出青年”,当时在北京经营一家酒楼。林丹诗温婉端庄,面容圆润,一看就是个好脾气的女人。因无再婚打算,佟铁鑫想把林丹诗吓跑,一开口就说:“我离过婚,身边还带着个7岁的调皮男孩。我住的房子只有89平方米,不像外界想象得那么有钱。”

佟铁鑫一直是林丹诗心中偶像,她不仅没被吓跑,反而体贴地说:“我也有过婚史,6岁女儿跟随我生活。咱们在这方面可谓条件相当,谁也别嫌弃谁。至于你住什么房子,有没有存款,我不感兴趣。”两人在花间漫步,见佟铁鑫毛衣袖口裸露一根线头,林丹诗掏出指甲剪,小心将线头剪去……

三个小时后,两人分别。林丹诗试探着问:“佟老师,不知咱们以后是否还有机会见面?”林丹诗气质高雅、知性豁达,是佟铁鑫欣赏的类型。他笑着反问:“我们不已经是朋友了吗?什么时候见面都行。”此后,两人频频约见,很快熟络起来。

交往一段时间后,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一次,佟铁鑫坦率地告诉林丹诗:“认识你之前,我发誓不再结婚,是你给了我再入围城的憧憬。如果你不讨厌我,我愿与你白头偕老。”幸福泪花在林丹诗眼里涌动:“咱们都是过来人,就早点将婚事办了吧。”

1999年10月1日,佟铁鑫与林丹诗在北京低调完婚。不久,林丹诗与丈夫商量:“咱们是不是把各自孩子接到身边?”佟铁鑫为难地告诉妻子:“自从决定与你结婚,我就在考虑这个问题,我觉得孩子还是跟随咱们的父母生活为好。”接着,佟铁鑫向林丹诗讲述,他身边一些同事朋友各自带着孩子重组家庭后,家庭关系变得异常复杂,大人相处还能融洽,孩子因不懂谦让和克制,矛盾不断,最终导致夫妻关系恶化。有的家庭解体,有的婚姻名存实亡……丈夫这样一说,林丹诗不再坚持。

此后每隔半个月,两人就一道带着水果和零食,去两边父母家里看望一双儿女。他们经常先看望女儿林果,然后再与儿子佟帅团聚。因为忙碌,佟铁鑫与林丹诗每次只能与各自孩子待一顿饭工夫,孩子们与父母难舍难分,常常是饭还没吃完,眼泪就流了一脸。

转眼一年过去,林果和佟帅见父母迟迟不将自己接到身边,冷不丁就会做出令人心酸的举动。尤其是林果,对母亲格外依恋。一次,林母炒菜时发现没有了酱油,林丹诗赶忙下楼去买。林果见状,赶紧披风衣要与母亲一道下楼。佟铁鑫拉住继女:“外面冷,妈妈一会就回,你就别去了。”林果带着哭腔说:“妈妈吃完饭就走了,我想和她多待一会。”佟铁鑫和林丹诗心里很不是滋味……

回到家,林丹诗含泪告诉丈夫:“老佟,咱们为人父母,就应该承担起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一份完整的父爱母爱。孩子有家不能归,于他们是残忍,对我们来说就是父母的失职。”一番话,彻底触动了佟铁鑫,是呀,头顶“父母”两个字,就应该勇于面对现实,否则带给孩子的伤害太大了。想到这些,佟铁鑫回应妻子:“你的话有道理,我听你的。”

2001年1月1日,佟铁鑫和林丹诗踏着积雪,一道将佟帅和林果接进家门,两个破碎之家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重组!

迁怒继母,继子埋下报复的种子

佟铁鑫和林丹诗明白,像他们这样的再婚家庭,父母必须做到不溺爱、偏袒自己的孩子,平等对待继子继女。11岁的林果原在海淀区就读,比她大一岁的佟帅在朝阳区上学,为了平衡关系,2002年9月新学期开学,佟铁鑫夫妇将两个孩子一同转到昌平区一家私立学校就读。

因为长期和老人在一起,两个孩子性格偏软。为重塑他们的性格,佟铁鑫夫妇送佟帅参加夏令营,挑战自我。林果则被父母安排学习火辣热情的拉丁舞,让她勇于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半年后,两个孩子明显变得开朗了,独立生活能力也有所增强。

平日,佟铁鑫和林丹诗在平衡一双儿女关系时也做到不偏不倚,两个孩子都很尊重父母,相处得像亲兄妹。这个复杂的再婚之家仿佛一叶扁舟,在岁月的波峰浪谷里平稳前行……

林丹诗是开拓型女性,经过几年打拼,到2008年,她已在京城拥有了藏酷、粉酷、面酷等三家高档酒楼,资产逾5000万。林丹诗心直口快,说话做事风风火火,此时她与佟铁鑫结婚已整整9年,漫长的婚姻生活里,佟铁鑫成了她最亲最爱的人。因此在丈夫面前,林丹诗显露出最真实的一面。

佟铁鑫生活随意,经常穿着T恤衫和运动鞋就出门。每当这时,林丹诗就数落他:“你是公众人物,时时处处得注意自己的仪表。”她一边唠叨一边逼着丈夫穿西装、系领带。佟铁鑫在外地演出,经常睡到9点才起床,错过了早餐时间。得知这些,林丹诗埋怨丈夫:“你已是50岁的人了,怎么还像不懂事的孩子?自己身体都不懂得爱惜,还让人为你操心!”

佟铁鑫知道妻子是为自己着想,但她当着两个孩子的面,言辞激烈地责怪自己,让他脸上挂不住。佟铁鑫忍不住与林丹诗争吵起来:“你烦不烦?我不是你的下属,你没有权力这样说我!”林丹诗得理不饶人:“你以为我愿意唠叨?这都是被你逼的!”林丹诗伶牙俐齿,说话像放机关枪,佟铁鑫根本说不过她,经常窝在书房里生闷气……

nlc202309041803

2009年3月,佟铁鑫推出新歌《妻子辛苦了》,因为手头事务繁杂,林丹诗替丈夫承担了这首歌的宣传策划、MTV录制等大小事情。眼看“三八”妇女节就到了,林丹诗与丈夫商量:“我有个大胆想法,想在妇女节当天,在全国铁路线宣传推广《妻子辛苦了》这首歌,这样不仅宣传效果好,还能更好表达对所有妻子的尊重。”佟铁鑫长叹一声:“时间太紧了,那样做需要打通太多环节,我看你就别费这份心了。”林丹诗不满地看了丈夫一眼:“你这种消极懦弱的性格我很反感,你是男人,怎么一点魄力都没有?”佟铁鑫被妻子训得无地自容,大声与她争执起来。两个孩子连忙从各自房间探出头,看看父亲,又看看母亲,眼里滑过忧伤恐惧。佟铁鑫担心孩子受伤害,赶紧挂起了“免战牌”。

从那以后,每当林丹诗发火,佟铁鑫不再与她正面交锋,不是躲到阳台上抽闷烟,就是窝在书房里上网。佟帅心疼父亲,默默守在佟铁鑫身边。好几次,气头上的佟铁鑫随口向儿子抱怨:“你林阿姨太强势了,脾气太臭,这日子没法过了。”佟铁鑫说过这话很快就忘了,而佟帅却不一样。他本就看不惯继母的强势,父亲的气话,一次次在他心里生了根。想着想着,佟帅在心里告诫自己:你欺负我爸爸,我奈何不了你,那我就给你女儿一点颜色瞧瞧,让你心里难过!

“镜像效应”,构建幸福再婚家庭

此后,佟帅将报复矛头对准了林果:起绰号,恶作剧……林果只好向妈妈告状。林丹诗觉得很蹊跷:这些年,佟帅一直对妹妹呵护有加,为什么他突然对林果冷酷起来?2009年7月,佟铁鑫从外地演出回家,林丹诗将佟帅的所作所为,及自己的困惑,一五一十告诉了丈夫。佟铁鑫非常恼火。

晚上,佟铁鑫耐心教育儿子:“爸给你说过多次,你要把林果当亲妹妹,在你成长路上,有这么个乖巧的妹妹做伴,你的生活不是多了许多精彩吗?你这样欺负妹妹,爸怎么向你林阿姨交代。”担心再欺负妹妹会给父亲带来压力,佟帅从此有所收敛。

就在这时,《妻子辛苦了》荣膺央视中国音乐电视金奖、全国军旅歌曲电视大赛金奖,佟铁鑫应邀赴美国、西班牙慰问演出。直到这时,他才从朋友那里得知林丹诗背后的付出:《妻子辛苦了》MTV一录制完母带,林丹诗动用一切人脉关系,仅仅48小时之内,就将这首歌在全国各地的1000多条铁路线铺开……而这些,林丹诗从未在自己面前提及。

回首与林丹诗走过的每一天,佟铁鑫真切意识到,妻子除了性格强势,其他方面无可挑剔:她孝敬自己的父母,对佟帅视如己出,经济方面从不与自己计较、不与别人攀比……不经意间,佟铁鑫心中积聚的怨气烟消云散。

心平气顺了,佟铁鑫对妻子更加宽容,林丹诗工作不顺心,莫名其妙冲他发火,佟铁鑫不再计较,而是以男人的大度和微笑化解妻子的负面情绪。而这些,在佟帅眼里却变味了:父亲在家里越来越没有地位了,已习惯了林阿姨的欺负!这时佟帅已上高中,他对父亲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个个暗夜里,想起父亲水深火热的生活,佟帅不由黯然神伤……

2011年3月22日下午,佟帅和几个男孩在小区打篮球,恰巧林果从球场边上经过。佟帅抓起篮球,用力向林果砸去。她躲闪不及,篮球重重砸在她左脸上。由于力度过大,当时就红肿一片。林果痛得蹲在地上,好一会才哭出声,佟帅也吓坏了,连忙护送妹妹回家。

林丹诗见女儿左脸又红又肿,痛心地问:“果儿,这是怎么回事?”林果哽咽着讲述了事情的经过。林丹诗的脸变得铁青,佟铁鑫则生气地训斥儿子。佟帅眼里有泪:“爸,林阿姨太强势了,总欺负你,我看不过去,只有拿妹妹出气!”佟铁鑫和林丹诗震惊了,好一会儿没有说话。

夜里,林丹诗真诚与丈夫沟通:“儿子还未成年,心智不健全,有这种偏执念头不足为怪。问题的症结在于我,我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责怪你,与你争吵。”佟铁鑫百感交集: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他们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如果自己不三番五次当着儿子的面说气话,佟帅也不会误解,以致频频报复妹妹。佟铁鑫诚恳地向妻子检讨自己的不是。夫妇俩一番沟通,达成了一致意见:以后当着孩子的面不再争吵,双方努力克制自己,言行举止注意分寸,营造良好的镜像效应!

此后,林丹诗调整了与丈夫相处的方式,在一双儿女面前,夫妇俩互敬互谅相敬如宾,“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被他们贯穿日常生活每一天。即便遇到分歧,夫妇俩也不再当着孩子的面争执,而是关起门来心平气和协商。佟铁鑫和林丹诗在自己的儿女面前,总是列举对方的优点;有时孩子对继父继母有误解,夫妇俩也及时耐心解释,消融孩子心中疙瘩……佟铁鑫夫妇良好的镜像效应,潜移默化影响着佟帅和林果,兄妹俩又恢复了往日亲密无间的关系,并双双去加拿大留学。

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促进了佟铁鑫夫妇事业的腾飞。佟铁鑫先后为《人间正道》《光荣街十号》等30多部影视剧演唱主题曲,并荣获中国金唱片奖,被誉为“本世纪最优秀的男中音”。林丹诗经营的连锁酒楼享誉京城,她因此当选为“北京市优秀女企业家。”

2014年8月16日,北京一家电视台邀请佟铁鑫夫妇录制一档情感节目。此时,佟帅与林果也回国度暑假,一家四口隆重出席。节目现场,佟铁鑫始终与林丹诗十指相扣,恩爱默契溢于言表;佟帅与林果紧挨着父母坐在一起,讲述一家四口温馨和谐的细节。他们的温情感染了现场每一个人。主持人问佟铁鑫:“佟老师,很多再婚家庭矛盾重重,你们家却堪称典范,请问你有何秘诀?”佟铁鑫坦率地说:“再婚家庭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只要你用心和智慧经营家庭,善待对方儿女,一碗水端平,为双方孩子营造良好的镜像效应,再婚家庭一样能精彩幸福!”

编辑/倪 萌

爱的主题 篇4

一、从学生自身出发, 进行“自尊自爱”教育

要爱他人, 就得先爱自己。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在“爱”的主题教育中, 首先对学生进行自尊自爱的教育, 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 学会爱护自己, 学会保护自己, 然后在“以己达人”, 用自己的爱去关爱别人。因此, 在进行“爱”的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的调动学生内心的“爱”, 让爱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田发芽成长。具体来说, 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生命是一切存在的基础, 只有让学生珍爱生命, 才能谈发展。因此, 在教学方式上, 教师可以采用动画教学的形式。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关于小学生生命教育的资料, 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重要性, 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如教师在《平安回家》的课堂教学中, 就可以渗入生命教育, 在课堂上播放交通管理部门的一些关于交通安全宣的传片, 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 意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同时也认识到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孩子, 也是对自身生命的珍爱。又如在《我会好好地吃》的教学中, 教师也可以从身体健康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去看待饮食习惯,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饮食观念, 克服厌食、挑食的不良习惯。当然, 自尊自爱的教育内容是多方面的, 教师可以从讲卫生, 爱健康等角度出发, 让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 爱护自己的身体, 保持身体的健康。

二、从学生家庭出发, 进行亲情之爱的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爱的教育, 也应该包括学生与家人之间的爱的教育。父母之爱是家庭爱的教育的核心。学生与父母之间的爱, 是最原始最朴实的爱。但是, 当前由于学生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 是家里的宝贝, 这使得学生很容易忽略自己父母之间的爱是平衡的, 是双方的, 不是单一的。不尊敬父母、不尊敬长辈, 以自我为中心, 这些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不利的影响。因此, 小学思想品德教师, 应该把家庭之爱, 作为爱的主题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让学生在生活中, 去好好感受父母之爱, 去回报父母之爱。如在进行《家人的爱》这一篇课文的学习中, 教师可以事先给学生安排一个实践活动, 就是回家跟自己的父母表达自己的爱, 用写信或者直接表达的形式, 然后到课堂上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者可以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 就是回家帮父母洗洗脚, 让父母感受爱的温暖。当然, 除了这样的“爱”的实践活动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加入一些图片和新闻报道, 如以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母亲用身体保护孩子的照片为辅助资料, 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 以此激发学生内心的爱,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给父母更多的“爱”, 或者是一个动作, 或者是一句话。

三、从国家荣誉出发,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是“爱”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层次。祖国是母亲, 祖国的繁荣发展, 给了我们美好的生活。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在进行了自尊自爱、亲情之爱的教育后, 教师应该从更高的层次出发,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时刻以祖国为荣, 立志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如教师可以以天安门的升旗仪式的影像资料, 作为教学资料, 让学生在雄壮的国歌声中, 在早晨明媚的阳光中, 感受祖国的繁荣昌盛, 感受到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又如在《我爱祖国山和水》的学习中, 教师要把“爱国”的主题贯穿到底, 让学生在祖国的山河中, 体验到祖国的的伟大, 由此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产生。教师也可以通过革命烈士的光荣事迹, 通过讲述革命烈士为国奋战, 为国英勇捐躯的感人事迹, 感染学生, 坚定学生做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信念。

四、结束语

总之, “爱”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把“爱”的教育纳入日常的教学中, 把中华民族“爱”的精神和传统传承下去, 让学生在“爱”的感染下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清平;小学德育活动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3年26期

爱的主题叙事作文初中 篇5

离歌恋

偌大的广场上,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紧紧地抱着自己的恋人,用手轻轻地拭去她脸上的血污,灰尘。

阴沉沉的天空,压着人们透不过气来。死神,真的不能饶过我们么?

“我要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展开双手变成翅膀保护你……”小伙子轻轻地哼唱着,泪水滴在恋人的脸上,歌声动人心弦,哀婉、凄楚。

《童话》的旋律一直飘荡在广场的上空,希望天使真的能够保护她。

女孩微微地睁开眼睛,喃喃道:“再唱一次,好么?”男孩带着哭腔,再次唱响。时间,在这一刻定格。

最后,女孩还是离去了,但男孩还是不停地唱着,唱着……

人们都哭了!老天爷也也哭了——开始下起延绵的阴雨!在这俗事间,他们上演了一段“离歌恋”。

父子情

“爸爸,救救我!”儿子微弱的声音传入父亲的耳朵。

父亲仿佛看见儿子正向自己招手,发疯似的奔向废墟,徒手挖起废墟。

一小时,两小时,一天,两天……父亲有些绝望了,人们也纷纷上前劝告他:别挖了,没有希望了。

父亲的脑海中有浮现出了孩子稚气的脸蛋。父亲猛地挣开众人的手,又投入了紧张的救援。

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他再次听见了儿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我听见您的声音了!”父亲的喉咙哽住了:“孩子,再忍忍,爸爸马上就救你出去!”

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儿子终于获救了!父子俩紧紧地抱在一起。

“我就知道,爸爸一定会来救我!”

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挽救了自己的生命,更挽救了一个家庭的幸福。别假设“如果”,因为诺言是亘古不变的。

浮世爱

划一条青春的弧线,镶一片七彩的阳光,携一串欢悦的音符,将爱与欢乐向汶川大地上泼洒。

无论是年过七旬的老专家们,还是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们,每一位人的身上都折射出了太阳的光辉。他们将小家化为大家,把小爱汇成大爱,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动每一个人。

不要问值与不值,只知:灾难中,我们坚强同行!

爱的主题 篇6

提到福克纳,学英语的人立即都会想到一系列的名词,如,地方特色、乡土作家、美国南方、旧传统旧价值体系等等。的确,福克纳确实是一位非常有特色的优秀作家。这是因为他有他自己独特的题材与风格,即不断写“家乡的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终于“创造处一个自己的天地”。这个天地就是她所虚构的位于密西西比州北部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而这个县的中心就是杰弗逊镇。他笔下的大多数故事都以这个县和杰弗逊镇为背景,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福克纳的这套“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由十五部长篇和几十个短篇小说组成,时间从独立战争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写该县及杰弗逊镇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家庭几代人的兴衰荣辱。这些长、短篇小说本身是独立的,但彼此又多少有些衔接、联带关系。主要任务也在各书中穿插出现。这里有康普生等庄园主世家,有斯诺普斯这样的暴发户,有本德仑这样的穷白人农户。另外,还有各式各样的黑人、印第安人以及白人商人、牧师、律师、意识、军人、妇女等等。在这套“世系”中,福克纳对两百年来美国的南方社会作了生动写照。南方社会的变迁,各阶级、阶层人物社会地位的浮沉升降,各种类型任务精神面貌的变化,都可以从福克纳笔下见到映影,实为一部多卷体的美国南方社会变迁的历史。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描写杰弗逊镇王族康普生家庭的没落及成员的精神状态和生活遭遇的《喧哗与骚动》(1929)以及描写孤儿裘·克里斯默斯在宗教和种族偏见的摆弄、虐待下悲惨死去的《八月之光》(1932)。

但福克纳绝不仅仅是一个描绘地方色彩的乡土作家。他更关心的是祖先的罪恶给后代留下的历史负担问题,机械、金钱文明对人性的摧残问题,现代西方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现代西方人与人之间的疏远与难以沟通的问题以及精神上的得救与净化问题。他在作品中提到的都是现代社会泯灭人性的不合理和罪恶。现代社会在他眼里就是一片混乱,处处充满着罪恶和黑暗,丝毫看不见人性的闪光点。人与人之间是冷漠的,无法沟通的,互相之间除了猜疑便是报复,嫉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形。人们变成了没有感情,没有同情的行尸走肉一般,在情感荒芜的现代社会里过着混沌、压抑、畸形的生活。他的作品像手术刀似的狠狠刺向南方的痼疾—不是政治、经济上,而是精神、心理状态上的痼疾。在触及最敏感、最忌讳的问题是他们可以说是敢于“刺刀见红”。他书中发出的痛苦的呐喊引起人们灵魂的震颤。拨动了人们最不想触动的心弦。

2 福克纳小说的主题:呼喊爱的缺失,情感的匮乏

在我看来,福克纳讲述的小说更清楚地渗透着这样一个主题,即现代人类生活中的精神堕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情感的匮乏,人与人之间缺少爱,缺少情感的交流和回应。他的几部代表作里,每一部都发出这样的呼喊,令人揪心,让人心寒。

2.1《喧哗与骚动》先来看《喧哗与骚动》这部作品。

书中一开始这样写道,这是“一个傻子讲的故事,故事里充满了喧哗和骚动,毫无意义。”(福克纳,2004:1)这句话里的绝望情绪和虚无主义思想显而易见,丝毫没有半点人间的温暖情义和融融爱意。康普生先生是个对生活、对他所生活的社会失去幻想,感到灰心绝望的人。他从他成长所依赖的道德准则里再也找不到任何意义,于是他选择逃避,正日靠酗酒打发时间,并变得愤世嫉俗起来。康普生夫人精神上是个感情匮乏的人,不会爱别人,甚至是自己的孩子们。四个孩子里,凯蒂是唯一能够爱的人,但是她却失去了贞操。最小的男孩子班吉是个白痴儿,这似乎意味着对家庭的诅咒。另一个男孩子昆丁,一直生活在关于自己年轻时代的理想世界里,幻想着过去的爱、荣誉和完整的一切。当他不能阻止喧闹混乱而残酷无情的现实的侵扰时,他选择了毁灭自己。最年长的男孩子杰生同样是个空虚、毫无感情的人,过着空洞、虚无、毫无意义的生活。爱,以及人类其他一切情感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

《喧哗和骚动》讲述了一个由过去到现在的堕落的故事。过去一切都那么美好那么理想,这与无爱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小说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怀旧情绪,即对过去的幸福的缅怀。昆丁那一章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情绪。昆丁在现代社会里是一个悲惨的人物。他总是把眼光投向过去,投向当他还是个小孩子的那个时期。那时生活是纯真的、浪漫的,也是安全的。他就是不能把自己好好地与现在连接在一起,现在对于他来说没有目的,徒劳,生活中不再有任何价值可寻,生活不值得体验。他的自杀就是对生活的彻底的否定。从某个意义上讲,昆丁的价值体系也许体现了福克纳本人的理想的生活模式,即美国南北战争前的那种社会。

同时,作者把班吉那章作为本部小说的开头一章也并非偶然,因为正是班吉深切地感到了爱的缺失。班吉的生活需要感情,需要爱的支撑。虽然他是个傻子,没有时间概念,但是他却知道谁最爱他。当凯蒂走了以后,他的整个世界都随着她的离开而瓦解了,因为他的世界就是由凯蒂的爱构成的,没有人可以取代凯蒂的位置,迪尔西也不能。因此这一章戏剧性地从一开始就促成了本篇的主题—一种缺失,爱的缺失。而谈到杰生时,他的生活将所有现代社会里的各种邪恶和缺陷都形象化了,这就使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南部社会的对比无所保留地暴露了出来。随着北方的胜利,冷酷的理性也战胜了以往的感情和激情,杰生这个情感匮乏,不能生育的人物就很好地为此做了解释。

2.2《八月之光》再来看福克纳的第二篇小说《八月之光》。

其中每个人物的生活都缺少激情,缺乏理解和沟通。比如主人公乔克·里斯莫斯。他从小被外祖父遗弃,送进孤儿院,在那里他从来就不知道爱为何物。更让人心痛的是,当他被麦奇肯家领养后,麦奇肯表现出的一点点温情竟让他不知所措,他成了这个人类世界的完完全全的陌生人。他的世界是空洞的,什么都没有,因此他对人性的态度也是默然、冷淡、毫不关心,甚至是否定和拒绝。他拒绝去爱,也拒绝被爱。也许,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他感到了一种渴望和需求,想过要和整个人类世界和解,但悲哀的是,长期占据并侵扰他生活的那种敌意和报复心态阻止了他,让他根本没有机会改变自己,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他只能死在这个他一生都没有与之协调的世界。乔从来都不确定他自己的种族身份,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一点正体现了现代人典型的精神危机—不知道自己来自何方,将去哪里。

与这些空虚、荒诞、怀疑的现代人和这个让人无能为力的现代世界相对应的,福克纳又塑造了一些生活在本真、滋润的世界中的健康人,他们对待这个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则是依赖于一套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在小说《喧哗与骚动》里,充满堕落和衰败的康普生家族中,有一个女人却满怀爱心,充满激情。虽然是仆人身份,但她却是整个家庭的核心。这就是那位黑人女仆,迪尔西。她照管着家庭成员们的需求,并代替康普生夫人照看孩子们。只有她把班吉当成一个人来看待,去关心他,爱护他。如果没有她维持着整个家庭的生活和一切活动,康普生一家绝不会再多维持一天。她对生活,对人们的回应是那么自然,那么敏锐,颇具洞察力。她看透了康普生家的灾难,并准确地预言了它悲剧的结局。她说:“我看见了开始,也看见了结局。”她似乎是要表明,人们现在缺少爱,缺少激情,生活充满颓废,堕落和悲观的色彩,她呼吁人们必须要找回这些,以获得重生。

《八月之光》里的莉娜也是这类的人。她的故事与乔克里斯莫斯的故事并行展开,但有趣的是,莉娜的经历却展现出一个不同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和世界观。莉娜是个单纯的女孩,有着单纯的信念。比如,当她怀孕后,她便开始了从阿拉巴马到杰弗生的长征,为的是找到孩子的父亲,她怀着一个天真的信念,认为她一定能找到孩子的爸爸,并坚信上帝也会照顾她。令人欣慰的是,上帝确实在暗中帮助她。路上她遇到的每个人都对她非常友善,都乐于帮助她。无论她走到哪里,她都能让人乐于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她的天真和单纯与乔娜毫无意义的人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实际上就代表了一种重生的力量,一种来自于对一切都毫不怀疑的确信态度。

2.3《去吧,摩西!》福克纳笔下的另一个自然的健康人就是《去吧,摩西!》中的山姆大叔。

他是个完全生活在自然世界里的人,他对自然界了如指掌,熟知很多生活常识和生存技巧。尽管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山姆却一直保持一种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淳朴。比如,在丛林中,他教导艾萨克麦卡斯林:人类“心灵深处的桓古至今的真情实感,爱情、荣誉、同情、自豪、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这些美德恰恰是现代人现代生活所缺乏的,正如他笔下人物康普生和萨德本所表现的一样。他还把艾萨克麦卡斯林从危机状态下的现代文明深渊边上拉了回来,使其免受了现代文明的腐蚀和浸染。

3 结束语

福克纳写这些小说时心中是抱有一个坚定信念的,正如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家致辞中所说,他想重申过去那些旧传统,旧事实的重要,那些才是最本质的真理,是人心底最根本的道德。缺少这些传统和美德的故事注定都是短暂不能持久的。

“一个有志于写作的青年,应当从头学习去认识和描写人类心灵之挣扎与劳苦。他应当这样教育自己—最卑劣的事,莫过于恐惧!要永远忘记这恐惧。在他工作的地方,应该仅只充塞着人心恒古以降即有之真实与真理。没有这古老而恒存之真理,任何小说也无非蜉蝣与朝露;瞬息即逝!这恒古长存之心灵的真理,便是爱、荣誉、怜悯、尊严、同情和牺牲。在一个文学青年学会了这一切之前,他所有的劳作,注定了不会成功。”

福克纳想帮助人们找回那些自然状态下的纯真的人性,在他看来,这个现代社会正是在不断地摧残和扼杀人性的这种可贵。他坚信,如果人们能够抵制现代社会对人的冲击和腐蚀力量,人们便有希望找回自己真实的自我,重新获得内心深处那种与生俱来的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1]福克纳著.喧哗与骚动[M].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福克纳著.八月之光[M].蓝仁哲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福克纳著.去吧,摩西[M].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常耀信著.美国文学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爱的主题 篇7

一、叙事风格

(一) 整体结构

影片通过一个个小的故事情节串联起整个大的故事脉络。

1. 叙事开头

叽哩咕从妈妈的肚子里爬出来, 在开头就表明出一种暗示:叽哩咕个子小, 但他不是一个凡人。他想要洗澡, 妈妈说“自己走出来, 就要自己去洗澡”。这句话表现了妈妈希望他独立做事, 加强了叽哩咕的与众不同。

2. 叙事发展

故事发展伴随一系列情节事件, 危险在叽哩咕的帮助下都一一化解, 建立起人们对于他的信任, 接着发生了整部影片中最为重要的冲突, 叽哩咕好奇女巫为什么邪恶, 他踏上了寻找祖父, 寻求答案的过程, 最终他知道了女巫的秘密。

3. 叙事结尾

叽哩咕帮助女巫解除痛苦, 叽哩咕长成大人, 和女巫回到村中, 被村民误会, 母亲出面, 使误会解除。在这里展示了村民的愚昧和叽哩咕的智慧与勇气, 真理往往站在少数人这里。

(二) 片中细节

母亲:每当叽哩咕遇到困难的时候, 母亲都会出现在情节的关键点上, 推动剧情的发展。

母亲的第一次出现:在叽哩咕刚出生的时候, 母亲告诉了叽哩咕的身世, 他决定去对付女巫, 通过和母亲的对话为叽哩咕第一次展示他的智慧提供了契机。

母亲的第二次出现:当母亲的兄弟和村民认不出叽哩咕时, 母亲出场, 向大家确定了叽哩咕的身份。

母亲的第三次出现:叽哩咕激怒了女巫, 村民责怪叽哩咕莽撞, 母亲则站出来支持他。

母亲的第四次出现:叽哩咕打了碗水带给母亲, 随后跟母亲说要去山泉的地方看看。

母亲的第五次出现:叽哩咕被山泉淹的奄奄一息, 母亲出现, 使他起死回生。

母亲的第五次出现:母亲告诉叽哩咕山里的智者能回答他的问题。

母亲的第六次出现:叽哩咕和女巫回到村落, 村民认为这个高大的男人和女巫来到村庄是来加害他们的, 母亲的出现化解了危机。

母亲的这六次出现, 都是在叽哩咕遇到危难的时候, 她指引着故事的发展方向。

二、美术风格

导演借鉴了埃及壁画的美术风格, 以突出朴拙、原始、本真。

(一) 色彩

影片的色彩带有象征性色彩, 隐喻了人物的命运, 以非洲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 鲜艳明亮的色彩根源于这片土地的文化传统, 为片中的色彩运用提供了依据。

1. 橙色和红色的关联

影片开始展现的是橙色土地, 散发着躁动的氛围。而女巫的房子颜色是灰暗的, 暗示了女巫的邪恶, 而在房屋的里面, 却用了鲜亮的红色, 暗示女巫内心的苦衷, 在女巫的后背装饰上, 配上红色火焰形状的装饰物, 表达了女巫内心的仇恨。

2. 红色和蓝色的对比

女巫住所的内部空间是红色的, 象征着愤怒、仇恨;而代表智者的祖父的住所是冷静的蓝色, 象征着智慧和冷静。祖父的山洞远离村庄, 远离愚昧的村民, 女巫的住所把祖父和村民相隔开来, 意味着把智慧的传输途径切断, 叽哩咕的出现打破了女巫制造的这种“平衡”, 所以叽哩咕是一个智慧的传递着。

当女巫背上的毒刺被拔出时, 周围的植物瞬间从躁动的红色转变为沉静的蓝色, 这表达痛苦的解除, 女巫露出平和的面容。

(二) 造型元素

叽哩咕和女巫的形体形成鲜明对比, 叽哩咕个子矮小, 身上没有穿着任何衣服;女巫个子高大, 身着华丽的服饰。

叽哩咕:个子虽小, 但有成人所不具备的勇气和智慧, 他一直在询问的就是“女巫为什么邪恶”?在他看来, 人的邪恶是有根源的, 他相信事必有因, 正是这种对于人性本源的追问使得他得知女巫的秘密。

女巫:女巫身材高大, 身穿华丽服饰, 拥有强大的法力, 但她内心是邪恶的。女巫希望人们听命于她, 这种欲望反而使她远离了快乐, 人们憎恨她, 这种矛盾冲突并没有缓解毒刺所带来的痛苦, 反而让她越陷越深。

两个主要人物造型元素的这种强烈反差的设计, 暗喻了剧情的发展走向, 增强了戏剧性, 对于人性的挖掘鞭辟入里。

三、音乐与舞蹈

在本片中, 每当叽哩咕成功帮助村民化解困难时, 都会有一群人围绕在叽哩咕的周围欢快的跳起非洲特有的舞蹈, 歌颂叽哩咕的智慧和勇敢。

第一次的音乐与舞蹈:叽哩咕救出坐上女巫小船的孩子们, 孩子们得救后, 跳起舞蹈。

第二次的音乐与舞蹈:叽哩咕砍断被施了魔法的树, 再次解救出孩子们。

第三次的音乐与舞蹈:叽哩咕解除山泉被施以的魔法。在这次的音乐的表现中和前两次不同, 人们开始以为叽哩咕被淹死, 这时的音乐是悲伤的, 叽哩咕为了大家受到这样大的伤害, 人们悼念他;当叽哩咕清醒后, 人们开始载歌载舞, 这时的氛围是欢快的, 人们对于他们的小英雄的重生感到高兴。

第四次的音乐与舞蹈:祖父带着被抓走的男丁回到村子, 失散的亲人又重聚到一起, 人们再次跳起舞蹈。

从音乐和舞蹈响起的时机可以看出, 都是出现在每个事件结束之后, 这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紧张的冲突事件结束后, 通过歌舞的形式使观众的神经得到一定的休息;二是增加片子的可看性, 丰富了影片的内容, 突出叽哩咕的智慧和勇敢。

四、内容主题

全部影片的主旨在于通过一个个事件的组织, 传达出人性的善良, 在故事的叙述上强调人性的丰富性, 法国导演米休·欧斯洛的这部动画长片, 根植于西非的神话, 表达了爱的力量可以化解一切的仇恨、邪恶, 正是由于叽哩咕的爱, 对于真理的执着, 拯救了女巫, 同时也拯救了村子。

摘要:这部动画长片起源于非洲的童话故事, 整部影片充满了智慧与爱, 简约的视听语言风格, 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和故事情节, 不管是叽哩咕还是女巫都有其可爱的一面。女巫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 有自己的苦衷, 叽哩咕外表袖珍小巧, 但却有大的智慧, 他拯救了村庄, 拯救了女巫。另一个人物是叽哩咕的母亲, 母亲扮演的是守护者的角色, 每当叽哩咕遇到危险和迷茫的时候, 母亲总会适时的给与支持和指引。

关键词:动画,人性,暗喻,叙事,美术,歌舞

参考文献

[1]《文学符号的审美文化阐释》朱玲.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2.

[2]《哲学与幼童》[美]加雷斯·皮·马修斯.陈国容译.上海:三联书店, 1998.

[3]《新叙事学》戴卫·赫尔曼.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