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精神作文100字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100字 第1篇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则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尊老爱幼、体贴父母、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对于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国来说,尤须发扬光大。
在我还不懂事时,妈妈就教育我要做个好人。她常常讲一些有趣的故事,让我判断是非正误,从中教育我要诚实勇敢、大公无私、谦虚开朗、善解人意……
_是一名大学生,可在思想与判断中选择了黑暗之路,他的人生从此走向了黑暗。听记者说,在_上小学与初中时,学习总是鹤立鸡群,_的邻居们都说_不可能犯下如此滔天的大错。在大家的话语中,我们得知他本原也是一块很好的“钢”。其实,在同学批评他时,讥笑他的时候,在他的心里,己经渐渐埋下了仇恨的“种子”,等到“种子”长成树时,也正是他忍无可忍的时候,他已经陷入了黑暗的陷阱。他的决定不仅仅是受到了法律的惩罚,连他的父母也不得安心,受到牵连。如果他当时在做事之前好好考虑一下后果,也不会出现这种局面。正因如此,每个人的心理健康是多么重要呀!决不可以因为一念之差,而辜负了自己。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而体贴父母则是“礼仪之首”。有些子女十分不尊重父母,当父母在批评他(她)时,总是瞪眼睛、歪嘴巴,不虚心接受批评,并且顶嘴,似乎自己永远是对的,作为一个孩子,就得听从父母的正确教育,虽然表面上父母很凶,若不是我们先犯下错误,他们也不会如此,在顶嘴的同时,他们何尝不会伤心……在《菜根谭》里写着:家人有过,不宜暴怒,不宜轻弃,此时难言,借他隐讽之;今日不误,侯来日再警之。如春风解冻,如和气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这简短的几句话,却告诉了我们真正的道理。
有些子女就恰恰相反,孝敬父母,父母下班累了,为他们端茶倒水,自己事情自己做,甚至帮父母做,老为父母着想,到了他们的节日,做一个小小工艺品送给他们。这种形式的孝顺才叫做真正的孝顺。孝顺的形式是多种的,有物质上与行动上的,虽然只作出了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可父母还是很高兴。
乐于助人也是学会做人的一种。有一次,我与一个同龄人结伴嬉戏,我们东走走,西逛逛,简直无聊透顶。我们闲着无聊,搞起了恶作剧,偷摘了几片花瓣和芦荟,放在盒子里面搅了搅,那些植物成了粘粘东西的花瓣被我们倒在铁门上,一个不知情的可怜人晃悠地走过去,糊了一身粘粘的花浆……我们还会偷偷地抿着嘴笑。而现在,我并不这么认为(恶作剧是个游戏),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却曾未想过别人的想法……
成长的经历使我牢记: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是21世纪青少年的必修课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100字 第2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严冬在春风中消退,岁月在奋斗中远去,不知不觉又是一年清明时,又是一个缅怀先烈的日子。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追忆先烈们的音容笑貌,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告慰先烈们的在天之灵。
长眠的英雄化作不朽,英雄的壮举载入史册。虎门硝烟激荡民族之魂,烽火卢沟桥唤醒东方睡狮。狼烟滚滚,炮火横飞,枪林弹雨,先烈们驰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这是何等的英勇。呐喊声、厮杀声、枪炮声,先烈们拯救了四万万炎黄子孙——这是何等的伟大。
历史定格,英雄长眠。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触摸到先烈们跳动的脉搏,仍然能感受到先烈们呼吸的频率。正是因为他们的伟大,中国巨龙飞腾于九霄之外,华夏巨人屹立于民族之林。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一个古老民族书写下一篇新的乐章,一个泱泱大国崛起于世界的东方。
先烈们,你们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你们以自己的崇高理想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你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祖国的强盛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你们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一块丰碑。
先烈们走了,带着他们来时带的一切,在历史车轮的碾动下似乎淡隐了。不!我们分明看见,在烈士的墓碑上,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英雄们的灵魂连同精神正熠熠生辉,先烈们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为真理而流的鲜血,为祖国解放事业而献身的民族精神,正激励着子孙后代去开拓更加美好的未来。你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国旗的颜色,你们用自己的身躯筑起了万里长城,请你,请你们相信你们的后代,一定会继承你们的遗志,把新中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和富强!
勤奋精神是我们的民族得以安身立命,创造财富和探索未知的巨大力量。勤奋,是我们民族历来推重的美德之一。我们民族的传统认为,勤奋包括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和勤于劳作。手不释卷,孜孜不倦,谓之勤学;霄衣旰食,励精图治,谓之勤政;胼手胝足,持业不辍,谓之勤劳。勤奋,包含勤勉与奋发有为两个相互依存的因素。有志于奋发有为方能勤勉,非勤勉不能有所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业精于勤,荒于嬉”。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100字 第3篇
摘 要 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本文通过高校国防教育对弘扬民族精神作用的简单阐述,提出要正确认识高校国防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 国防教育 民族精神
国防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对国民进行国防教育,很多国家都把加强国防教育视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性工程,把国防意识作为一种崇高的社会公德进行培养。在我国,对大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国防教育是_的一贯思想。国防意识作为国防教育产物,其核心内容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按照《国防教育法》的规定和要求,以国防教育为载体,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报国热情,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真分析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内在联系,探讨国防教育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积极影响,将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一、国防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光荣传统的升华和时代文明的结晶。它是一个民族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这就注定民族精神具有浓厚的民族性。素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于世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择善而从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源远流长,又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国防教育,是根据国防的需要来培养人的活动,是为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对全体高校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国防意识的一切活动。国防教育的实质是国防精神教育。国防精神是在国防实践中形成的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意识、思维和心理状态,是适应国防需要的强大精神力量和锐利的思想武器,这些都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爱国主义精神息息相关。由此不难看出,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是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国防精神教育承载一定的民族精神培养的内容,国防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力开展国防教育是对青少年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防理论教育、国防知识及技能教育、国防精神教育[1]。国防理论教育中,以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军事思想、_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重点,此外,还包括国防建设理论,国防斗争特别是战争的理论,国家的防卫方针、政策及其理论原则,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基。国家领土、领海、领空和海洋权益知识,国防历史知识,现代战争及现代军事知识,国防科学技术知识,国防技能,国防法律知识等等国防知识的普及,则可以使中华人民能以更加清醒的头脑,更正确有效的方法,抵御敌对势力对中国崛起的破坏,从根本上确保中华民族精神之树在世界上屹立不倒,万古长青,这是其他任何知识体系都无法取代的。国防精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全体学生的国防意识,而国防意识中最基本的是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所必需的各种精神。在中国_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原有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的基础上,中华民族创造了更宝贵的精神财富,用这些传统和精神对全体公民尤其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教育,是国防教育的基本任务,同时也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提高高校国防教育水平,将大大促进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
国防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一致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2]。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使爱国主义教育面临严重的挑战。全球化对各民族国家的削弱,对不同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同质化影响,决定了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中必须紧扣爱国主义这一核心,使其牢固树立爱国主义观念,而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强化国家意识、爱国意识,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牢固纽带。它不仅表现在国家、民族的关系上,也反映在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中。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必须强化大学生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_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高校国防教育课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为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养提供了最佳的教育模式[2]
根据《_国防教育法》的规定,高校国防教育课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集中教育与分散组织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多年来,根据这“两个结合”的原则,初步形成了集中训练、分散教学、课内外结合、教养一致的国防教育课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既保证了为什么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怎样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等理论教学的落实,又提供了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机会,还为巩固民族精神教育的成果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100字 第4篇
中华民族精神是几千年来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的结晶,他们把各种思想精华播撒在黄河上下,长江两岸,成为了几千年来主导华夏民族思想的源泉.我们要将我们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让它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民族精神首先表现为一种爱国精神.在五千年的历史舞台上,无数爱国人士相继登场.他们为了祖国的安宁,国家的社稷,民族的统一,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献出自己的生命.因为爱国,他们_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_.我们难以忘记岳将军背上的_精忠报国_,难以忘记的_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_,难以忘记枪炮轰鸣,烟火弥漫的战场上勇往直前的战士.就因为这一爱国精神,在上世纪大敌当前,民族存亡的危难关头,全体民族的同仇敌忾,团结对外的力量就爆发了出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与世界的东方,与一种爱国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民族精神,也表现为一种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的精神.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遭遇坎坷,挫折时,也要坦然面对,相信自己一定能拨开乌云,走想成功.在历史的轨道上,正式由于无数满怀希望的自信者,才推动了历史车轮的前进.没有自信,大禹有怎能治水,诸葛亮的空城计又怎能胜利,魏征的谏书又怎能交到太宗手里,神州飞船又怎能发射成功?自信,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自信,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发展. 民族精神,也是一种忠,真诚,知恩的精神.这种精神代代流传,辈辈传颂.我们记得仲卿与兰芝的_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_,记得元稹在听到白居易被贬后的_垂死病中惊坐起_,记得汪伦与李白的情谊深比桃花潭水......这种精神,使的我们更懂得做人的道理.
民族精神,还是一种团结的精神,是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是一种宽容的精神,是坡的_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一种勇猛的精神,是飞将军勇击匈奴的赫赫功勋;是一种淡泊名利的精神,是王柳先生的不为五斗米折腰.
民族精神的表现的何等的多,而我也只能是攫取了浩瀚长河中的几多浪花,截取了雄壮乐章中的几个片段,拾掇满地黄花中的几片花瓣而已.我们要高举我们的民族精神,将它发扬光大.
“一撮历史渣滓,玷污纯洁清白,留下铁的罪证,教育后人认识,江山如此多娇,原沃一腔碧血,善恶终已了报,勿忘过去岁月。”这首诗让我们知道历史给我们留下“铁一般的罪证”,让我们后人认识和了解史事,让我们知道关于更多的弘扬民族精神,发展中华儿女们的传统美德的故事。
古代不朽之神,美丽、伟大而圣洁之父。乞求降临尘世以彰显自己,让受人瞩目的英雄在这大抵苍穹中,作为你的荣耀见证,请照亮跑道与投掷项目,这些全力以赴的崇高竞赛,颁赠优胜者常青树编成的花冠,塑造出钢铁般的躯干、溪谷、山岳、海洋与你相辉映,有如一白色斑澜的岩石造成这巨大神殿,膜拜你,啊!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你们是我们的骄傲。
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抗金民族英雄岳飞… …他们献出了自己的身躯,维护了民族尊严,我们以他们为榜样而自豪。
弘扬民族精神,发展民族传统美德应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其实,现在我们身边依然存在着许多民族英雄,那就是我们的老师,老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难道说老师不是民族英雄吗?市,他们是的,老师默默的敬业奉献,发放出他们一生的青春年华,他们为了让我们的将来会更加美好每天都传授我们知识,教导我们学习,让我们长大后都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把我们共同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100字 第5篇
——在“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同志们、同学们:新学年开始,在这金秋时节,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启动仪式。这对促进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我县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开展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近年来,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坚持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为主题,以学校教育为主要阵地,以道德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学雷锋宣传月”、“预防专题教育日”和美化家园义务劳动等活动,使广大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体验中得到升华。同时,各学校不断优化学生成长环境,注重文化建设,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初步建立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学生总体思想道德取向呈现良好态势。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县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从全社会范围看,随着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含有色情、暴力、迷信等腐朽文化和有害信息的传播、渗透,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心灵;社会上一些行业、领域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滋生、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成年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有所滋生,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等等,对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健康成长带来极其不利的毒害作用。从教育内部看,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部分领导对德育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德育工作简单化,内容空、方法旧、灌输教条多、实践活动少,造成学生“知行”脱节;德育体制机构、思想观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也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和改进。
今年2月,_中央_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5月,_中央又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会议,_发表了重要讲话。《意见》和_讲话在国际上和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反响,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教育部先后印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全国上下掀起了贯彻落实《意见》,重视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高潮。这充分说明了_、_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_同志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同志强调,“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主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以同志为_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新阶段。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以__的名义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进了部署。为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今年3月份,、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建立了“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制度,决定从今年开始,把每年9月确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切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不断培育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经历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致富、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党的_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亿万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_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 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和争夺下一代的图谋,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面对日益开放的环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全县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教职工必须从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重要意义,把开展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当成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抓住机遇,求真务实,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二、采取措施、精心组织,使“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落到实处
1、明确内容,突出重点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是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了解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了解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不畏、英勇抗争的历史,特别是了解中国_领导人民进行英勇斗争,取得胜利的历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创新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理解创新就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进步的要求,从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2、采取措施,加大力度
一是在各学科中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中小学德育课程和语文、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要充分体现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理科课程应结合教学实际,进一步丰富中国科学家的科学成就和民族精神的内容。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应包含经典民乐、民歌、民族戏剧欣赏以及中国画、书法艺术欣赏的内容。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
二是全县各中小学要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主题校会、班会、团队、队会,请革命先辈和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作报告、讲故事,组织学生观看反映伟大民族精神的影视片等。通过晨会、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各种途径,组织开展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经典格言,诗词诵读活动;教唱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歌曲,定期举行学生歌咏比赛和文艺演出等活动。
三是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缅怀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组织开展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大力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四是切实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坚持升降国旗制度。每周一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大型集体活动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每天坚持升降国旗,每周举行国旗下讲话,加强宣传教育。各校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校园内张贴悬挂革命领袖和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制作体现民族精神的灯箱、语录牌等,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
三、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领导
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领导,要认真学习《_中央_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_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全面准确地领会文件精神,切实抓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工作。要成立组织机构,拟定活动方案,制定制定县、乡镇和学校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办法,并认真组织实施。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100字 第6篇
中国魂——民族的精神
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以爱国的民族精神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终生之责。有“精忠报国”的岳飞,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俺,有以“警世救国”自箴自策,三易其志的鲁迅,也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从_到_,从到,从林觉民到秋谨,为了中华的崛起,为了雪耻报国,为了唤醒中国这头巨龙,为了让巨龙腾飞于世界,我们的前辈以爱国为笔,以血与汗为墨,书写了中国人爱国的无比伟大民族精神。这种爱国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种巨大的神奇的精神力量,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崛起与腾飞。
正是靠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中国迎来了无比崭新的一天!这一天,中国用自己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布:新中国成立了!开启了中国未来辉煌的篇章!这一天,改革开放,温饱进入了中国;这一天,北京申奥成功,中华为之雀跃;这一天,神八上天,中国为之喜悦!而这一切的一切正是因为中国民族的伟大精神!
现在的中国正飞速发展中,正在建立人民的温暖港。然而建立这样的中国还需要一批批爱国的能人志士。而我们年轻一代正是这一批批爱国的能人志士。
现在的我已是一民中学生,我深刻明白我的责任:为了中国建设而努力学习。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100字 第7篇
其实,放眼来看,我们的理解未免太狭隘了,民族精神不一定只是体现在“抛头颅,洒热血”这样硝烟弥漫的战场。那些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那些在运动场上经过努力拼博最终为祖国争得了荣誉的运动员、那些为了祖国的腾飞而日夜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的工人、农民。他们不也是在捍卫本民族的利益和意识吗?詹天佑的发明今天仍被 世人称颂,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至今还没有人逾越,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被国际社会公认为“不仅解决了本世纪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解决了下世纪世界性的饥饿问题。”被认为是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被誉为“绿色革命。”被称之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这些难道不令国人自豪吗?不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的具体体现吗?
在刚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上不是也有那么多拥有民族精神的运动健儿吗?那一幕幕扣人心悬的画面不也令我们热血沸腾吗?射击运动员王义夫第六次参加奥运会,尽管他已44岁“高龄”、尽管大脑供血不足、尽管他曾经晕倒在赛场,他仍坚持到最后,在扣人心悬的比赛中终于在最后一枪得到了冠军。网球运动员李婷和孙甜甜,顶着难以想象的压力,靠着顽强的拼博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对手,最后站在了冠军领奖台上。女排姑娘们,凭着永不放弃的毅力与令人折服的团队精神,一分一分地追,凭着坚强的意志品质,终于反败为胜,让中国女排在后重新崛起,再次站在了奥运会排坛的巅峰。12秒91!中国小子刘翔神奇而美妙跨跃,不仅在奥运会赛场上刮起了一阵阵黄色风暴,而且还书写一篇中国版的西腊神化,把每一个中国人的热情推向高潮。这一切不都是民族精神的表现吗?还有那唐功红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惊世一举,更是将中国人必胜的信念展现在世人面前。使祖国人民看了为之振奋,为有这样的儿女而感到自豪,难道这不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吗?
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多种多样的地,运筹帷幄的将军、血战沙场的战士值得尊敬,为人类做出了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为祖国争得了荣誉的运动员同样令人钦佩,还有那些在平凡工作岗位上辛勤劳动的工人、农民,正是他们发扬、和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代一代地演绎了我们的民族精神。这就是我眼中的民族精神,一种伟大的,可以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底,激励人奋发向上的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100字 第8篇
弘扬民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这句话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但又多少人能做到呢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人文出祖_黄帝,到尧舜禹的克己爱民,孝敬父母等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每次在外国人面前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不由得感到自豪起来,滔滔不绝的说着祖先们的那些精神,说什么要向他们学习,可是谁又做到了呢 没有,都没有,我们是那些说话不算数的人,但也有些人在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建设我么的国家,我们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不必做的那么大,不用做的要人人都知道你在弘扬名族精神,可以在公交车上,我们可以给那些老弱病残孕让位,过马路时,可以扶那些老人过马路,还可以不乱丢,乱涂,乱扔……那不就没有什么人得病了吗?不就使得环境受到了保护吗?不就使得我国变得更美好吗?
一个祖国的建设不仅仅只靠一个人,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听说过“三个臭皮蛋顶一个诸葛亮”的彦语吗?连三个臭皮蛋的智慧都可以顶一个诸葛亮的智慧,这不就说明团结力量大吗?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建设祖国和弘扬名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强了,所以,我们青少年弘扬名族精神的责任占全国任命弘扬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
在我们身边不就又很多这样的例子吗?如在1988年的奥运会上,我国乒乓球队的队员们战胜了对方后,使我国获得了参加奥运会以来的第一块乒乓球金牌,也使得乒乓球成为了我国的国球,这不就是在建设祖国吗?还有就是在今年的奥运会上,在男子110米兰冠军刘翔在直径跑道上战胜了黑人,为我们全亚洲争了光还为我国争了光,这不也实在建设祖国吗?……
弘扬民族精神,全国人民人人有责,谁都不能丢下这个责任!
弘扬名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 2.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_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仰望中华世纪的_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
让我们一起为民族精神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100字 第9篇
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奉献,方使心灵丰满而充实。所以,我们一定要多多帮助人,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那是一个冬天,我和妈妈走在无锡的一条大街上,突然,一阵狂风吹来,这风寒得刺骨,使我全身瑟瑟发抖。这时,一位年迈的老奶奶手上挎着一只篮子,篮子里放着许多苹果、橘子和香蕉,在这条大街上叫卖,但是没有一个人去买她的水果。就在这时,年迈的老奶奶摔倒了,篮子里的水果洒了一地。她慌忙爬起来,把地上的水果一个个地捡起来,我看到老奶奶眼里透过一丝忧虑,她多么可怜呀!我毫不犹豫地挣脱了妈妈的手,去帮助老奶奶捡水果了,我帮老奶奶捡完之后,她连声说:“谢谢,太谢谢你了!”“不用谢。”我答道。老奶奶硬把几个水果硬塞给了我,然后抿嘴一笑,虽然天气很寒冷,但我感受到了一股暖流到我的身体里,这是帮助的幸福!
还有一次,我正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看书,班级里只有我和宋子豪,他正好有一道题不会做,见班级里只有我和他,就满怀希望地来找我问那道题。不巧,我正看到精彩部分呢!又被他打断了。可看他很着急的样子,我只好教他啦!我耐心地一步步讲给他听,他专心致志地听着,终于听懂了。宋子豪开心地笑了,我也跟着笑了。
帮助,即使是一些小事,但也能让你快乐,别人快乐,但你更快乐,要是你无论在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一生都会愉快的!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100字 第10篇
“理性爱国”。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懂得一个爱国准则。对于一个中国人,当面对祖国的领土遭到侵犯时,表达爱国情怀,维护国家主权,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绝对不能僭越法律之上。
遨游历史的长河,我们的热血开始沸腾。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使我们的心情变得尤为沉重;屈原的“长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让我们的内心涌现许多感慨;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使我们的鲜血变得滚烫……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在硝烟中,在冲锋号下,我们打败一个个敌人,迎来一条光明大道。
展望无忧无虑的的今天,我们的思绪变得飘渺。
在遥远的边疆,有的紧握钢枪,日夜巡逻在边防线上,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有的驾驭战舰乘风破浪,看护着蓝色国土;有的守护千里银线,让电波通信畅通无阻……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在军旗下,在军号声中,我们迎来一个个黎明,送走一个个红霞满天。
是什么让他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是什么让他们奋勇向前,坚持不懈?是祖国,是中华,是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永存于心的民族魂。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作为一名有血性的中国人,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有义务也有责任为祖国的蓬勃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每个人都经常拍着胸脯大言不惭地说自己爱国,但扪心自问,你真的爱国吗?爱国不是一句话一首歌就能表现出来的,要表现到实际行动上。当你品尝色香味俱全的饭菜时,脑海中又没有想到“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当你坐在人群熙攘的公交车上,有没有为老弱病残孕让出你的座位?当你看的可怜无助的老人时,有没有为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当你……
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100字 第11篇
关键词: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全球化;危机
民族精神是民族之灵、民族之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当今,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显得尤为重要。
一、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对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态势的需要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愈益愈烈。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因为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竞争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的较量与竞争。这种全球政治和经济发展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与民族凝聚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的日益凸显相一致,近些年来,“民族性”、“国民士气”、“国民意志力”、“软实力”等,日益成为国际上林林总总的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和重要指标,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基础工程予以高度重视。面对国际竞争的这种新形势,我们要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高度重视弘扬与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主要通过两个功能体现出来:第一,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功能,是民族、国家发展和稳定的精神基础。只有坚持弘扬高尚的民族精神,才能把全国人民的精神振奋起来,才能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聚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而奋斗。特别是像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如果缺乏民族凝聚力,就可能会成为一盘散沙,国家稳定就难有保障,更谈不上国家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第二,民族精神作为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民族精神包含着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价值规范的论证。当民族精神被人们普遍接受以后,就会转化为人们的自觉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决定他们对生活道路的选择和对人们利益的关注。当民族精神转化为人们的道德、意志、情感和习惯等规范时,它就会变成人们为祖国、为民族贡献自己力量的自觉行动。同时,民族精神还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三者已然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标志。而民族精神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促进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的进步来推动社会发展。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一个人没有精神直不起腰,一个民族没有精神站不起来,更谈不上实现民族的复兴和腾飞。在这个形势逼人、不进则退的时代,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世界民族发展史表明,任何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提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将会极大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1894年,_先生在美国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时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从此中国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了前赴后继的努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世界的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和不懈追求。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说,“夫既以有此精神以为国家过去继续成立之基,即可用此精神以为国家将来滋长发荣之具。”[1]民族复兴必须在本国的历史文化基础上生根,重要的是要激活民族文化的资源,振奋民族精神,激发民族的文化原创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振兴。作为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更需要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只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才能将中华民族成员凝聚和团结起来。尤其是进入到新世纪新阶段,能否结合现代化建设新的实际,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能否如期实现。
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所提出的文化发展新课题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的全球性流动、经营的全球展开,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关系活生生的现实;经济全球化已经极大促进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与物质生产的世界性相适应,精神生产也具有世界性,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补充,从而有助于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开阔我们的精神视野,充实人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民族文化传统中,而民族文化传统能够使人具有归属感、亲切感。因此,不同的文化在交流时,应该吸取和借鉴彼此之间优点,这样方可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承认文化的民族差别性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对于认得自我认同和发展,对于满足认得精神需要、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对文化的发展也带来部分消极影响。如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文化交流中,各国在引进健康向上的外国文化时,腐朽的精神产品也会流入进来,毒害人们的精神。随着经济全球化下市场经济的普遍扩展,功利主义观念也渗透到精神生产之中,低俗的文化产品冲击着个股的文化市场,使得某些人理想信念迷失。甚至有些经济强国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搞文化霸权主义,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准则强加于后发展国家和民族,推行后殖民文化,给有些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乃至人的发展设置障碍。再有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络不仅扩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交往,同时也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间接化。而这种间接化的交往方式引出了人们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问题。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维护自己的文化独立和文化安全,就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多方面抵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必须大力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的创新性。
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用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中国_人和中国人民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2]当前我们应不断根据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精神品质进行提炼和大力倡导,要高度重视在发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进程中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培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立足中国现实,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我们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必将获得更加丰厚和宝贵的精神资源。
参考文献: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100字 第12篇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弘扬思考_在党的_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_人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学习贯彻_精神,本人就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充分认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
1、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我国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伟大的复兴需要伟大的文化。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实践证明,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身的民族性。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如果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就会失去历史的基础,难以更好地推进。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才能振奋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对于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
3、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并结合时展的要求而形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能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深入人心,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二、认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宝贵营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认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宝贵营养,使人类这一文化瑰宝为当今世界所用,使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服务。
1、胸怀天下、团结统一的爱国之情。中华民族历史尽管长达数千年,但注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和国家的责任、奉献精神始终是一条主线,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范仲和民族而献身的精神。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各族儿女为团结统一而不断奋斗的爱国史。班固投笔从戎,抗敌御侮;文天祥誓死报国,千古流芳;林则徐痛虎门硝烟,捍卫民族利益与尊严;革命先驱_,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正是由于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即使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短暂的分裂,但是捍卫国家统一始终成为历史的主流。
2、主张仁爱、崇尚和谐的民族品格。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尊重人格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19年前,许多国家的诺贝尔奖得主聚集法国巴黎并发表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在联合国大厅里,赫然写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国格言。这说明,中华文化在中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地位之重要,影响之深远。
“ 和合” 思想是中华民族历来具有的理想追求。早在3000多年前,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和”字。“和合”思想,贯穿于中华文化的整个发展进程,渗透于中华民族思想、实践的各个方面。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友善仁爱,推己及人,建立了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中华各民族始终互相交融,同舟共济,形成了和睦的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始终以邻为善、协和万邦,在与世界其他民族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无论是“丝绸之路”的开辟,还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都给所到国家和人民带去了都加强交流合作的诚意。可以说,中华文化“和合”思想蕴涵的深刻思想,已经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里。中国人民在近代饱受战争和被侵略的苦难,使我们更加珍贵和平。今天的中国已走向繁荣富强,我们将始终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3、重视修养、谦敬礼让的道德规范。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修身养性,孔子主张“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荀子认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古人把学习、教育看的很重,认为圣贤由学而成,道德由学而进,才能由学而得,离开学将一事无成。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谦敬礼让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左传》上也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在提倡谦敬礼让的同时,提醒人们克骄防矜,“事思敬”、“不居功”,“择善而从”,老子曾以江海处下而为百谷王的事实,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4、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古代先哲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发展的不竭动力,激励无数中华儿女变革创新,不息奋斗。从古代神话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到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到汉使苏武饮雪吞毡;从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赋《离骚》,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修史,留下千古巨著,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刚毅的民族品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纵观历史,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次天灾人祸、内忧外患,近代以来更是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但无数志士仁人勇于救亡图存,学习他人之长,而后奋起直追,救国家于危亡,挽狂澜于既倒。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进取的精神境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发奋进取、不懈奋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文化已经深入到全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之中。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 数磨难与困苦,但始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该说是同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三、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着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建设,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重要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2、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优良的道德传统,它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我们要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立足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反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要,反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两种思潮,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火热生活为源泉,坚持“扬弃”的观点,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使之不断发扬光大,与时俱进,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弘扬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_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检察日报2007年10月
[2] 等《_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学习出版社
[3]张岂之[1]《中国传统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100字 第13篇
庆祝中国“航海日”,增强全民航海意识和蓝色国土意识;
庆祝中国“航海日”,建设航运强国、海洋强国和造船强国。
发展航海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爱我蓝色国土,发展航海事业。
爱我蓝色海洋,保护海洋环境。
安全发展,国泰民安。
保护渔业资源,促进渔业发展。
保护渔业资源 促进渔业发展
保卫蓝色国土 维护海洋权益
加强航海教育 提高海洋意识
普及航海知识 助力经济发展
弘扬郑和精神 丰富航海文化
推进水上运动 强健国民体魄
发展旅游航海 丰富生活品质
实施江海联动 建设美好家园
加强两岸合作,同创民族复兴。
建设航运强国,海洋强国和造船强国。
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海洋和谐。
开发海洋,保护海洋。
科学发展统领,促进海洋和谐。
促进航海和海洋事业的发展。
发展船舶工业,振兴海洋经济。
发展航海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共贺两岸直航,同创民族复兴。
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郑和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郑和精神,再创民族辉煌。
环境友好,建设和谐社会。
加强国际合作,应对金融风暴。
建设航运强国、海洋强国和造船强国。
保卫海洋国土,保护海洋资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保卫蓝色国土,维护海洋权益。
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海洋和谐。
庆中国航海日 迎世界海事日
发展海洋经济 建设海运强国
扩大友好合作 坚持和平发展
拓展海洋事业 建设海洋强国
秉承科学航海 服务海洋经济
做强造船工业 服务航海事业
庆祝中国“航海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
庆祝中国“航海日”,迎接“世界海事日”;
庆祝中国“航海日”,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庆祝中国“航海日”,发展航海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航海事业,振兴造船工业。
共贺两岸直航,同创民族复兴。
关爱海洋,修复生态,共创人与自然和谐。
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推进睦邻友好。
弘扬民族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弘扬郑和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郑和精神,再创民族辉煌。
积极应对海盗,共建安全通道。
加强国际合作,应对金融风暴。
加强海洋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海洋意识。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100字 第14篇
打造“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要求兵团更好地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播工作,成为新疆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引领者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先行者。
一、弘扬中华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包括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各民族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在长期的民族交往和融合中,中华民族文化深入人心。中华传统文化的各种理念、价值规范、审美追求等深刻地融入到了各民族的血液中,并形成了能体现各民族文化气质、为各民族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整体价值追求与信仰,是中华民族整体意志、整体思想和整体精神的高度整合。弘扬中华文化、培植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各民族群众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兵团在文化宣传中要更多地强调中华文化认同,更多地凸显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要和兵团教育、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整体规划,确保中华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宣传。要和各族职工群众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增强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亲和力,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兵团弘扬中华文化、培植中华民族精神要采取多种渠道,探索有效方式和方法。第一,利用传统教育手段,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在中小学校和高等院校的《中国历史》、《新疆地方史》、《宗教文化史》等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对中华文化进行较为系统的介绍,中文增强中华文化的普及,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第二,采取综合信息传播体系进行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党报、党刊等媒体,采取专题、专栏、评论、访谈等多种形式弘扬中华文化。第三,利用互联网进行文化宣传,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形成传播中华文化的强大合力。第四,保护、发掘兵团各种形式的中华文化遗存,通过建设中华文化遗址公园、开展中华文化展和专题展览等形式弘扬中华文化。第五,通过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各民族优秀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如集市和各民族民间传统节日等。第六,充分利用兵团屯垦文化、军旅文化等各种形式的文化资源,在历史教育中、文化旅游中、文化交流中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
二、促进文化交流融合,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多元一体”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培养文化的“共同性”,建设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文化,是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途径。打造“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要求兵团必须加强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共有精神家园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存在,是各民族以文化认同为基础而形成的共同文化寄托和精神归属,形成共有的价值信念、思维模式、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等。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是形成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途径。
解决文化认同的根本途径在于建设共同的文化,在发展兵团文化进程中需要更多地培养共同性,要充分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思想,使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要充分吸收各民族优秀文明成果,使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取长补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培育共同理想信念,最终建立起一个能充分体现各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华文化。
首先,坚定树立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文化的思想认识,提高中华文化认同感。要克服保守的民族文化观念,科学对待民族文化。其次,各民族之间互相学习、吸收彼此的优秀文化元素。再次,在现实工作中促进文化交流融合。在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文化宣传等过程中促进各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鼓励各族群众的交流,加强兵团和地方经济、文化、人员等方面的融合。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100字 第15篇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仁人志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励志成才,报效祖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孟子的教诲激励和成就了多少中华伟丈夫、民族大英雄;还有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_“天下为公”的胸怀,_“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都让我们回想起中华民族一段又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如今的神五、神七飞天,中国人演绎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话。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古到今,中华民族涌现了种种弘扬民族精神的感人事例,其实这一精神,同样贯穿着我们整个学习生活。对于我们来说,首先要做“改陋习、树新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见到老师要问声好,不管是不是认识,都应该面带微笑、停下脚步,给每位老师带来亲切的问候。相信在带给老师暖意的同时,你也会获得相同的回报;与队员相处时要少些唯我独尊的霸气,多些关怀与帮助,善于捕捉他人的优点,多发现自己的缺点,取长补短。争做老师与队员眼中的好学生,继承并发扬自古以来尊师重道远。中华民族精神也体现在勤俭节约上,要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100字 第16篇
关键词:全球化;民族精神;弘扬;培育
中图分类号:B8 文献标识码:A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为我们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博取世界各民族之长,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条件。因此,全球化语境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关键是我们要立足于本国现实,紧密结合全球化的实际,突破狭隘的民族主义,抓住契机,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一、全球化给民族精神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一)全球化弱化了当代人的民族国家意识
全球化以经济全球化为发端,涉及到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全球化是人类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物质和意识)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并引起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世界上各种文化共生、交融,新的观念、文化不断涌现,必然会给国民的思想、价值和心理活动以直接影响,引起其内心深处的激荡与冲突,引发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深刻变化。传统的民族国家观、安全观和民族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不可避免地淡化人们的民族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也向全球化过程中总体上处于弱势的国家,在如何维护自身文化独立与文化安全、国家与国家意识、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等问题上提出严峻的挑战,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出新的要求。
在全球化所带来的种种影响中,与民族国家相连的民族国家意识受到的冲击最为突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泛化或弱化”,“国界的消失”,“国家权威的销蚀”以及“民族国家过时论”,“人权高于”,“全球民主化论”等言论和观点的流传容易使人们产生错觉,使国家的神圣性大打折扣,甚至认为国家会随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而逐渐消亡,全球化时代已无须再提民族国家的与利益。
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作为一个刚刚迈入世界轨道、融入全球经济化的发展中国家, 民族文化遭到了来自于全球化的前所未有的冲击,民族国家意识有弱化的趋势。因此,全球化过程中处于弱势的中国必须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维护自身的文化独立和文化安全。
(二)西方国家加强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西化”目的明显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极力利用全球化这一契机,把全球化等同于“西方化”,甚至等同于“美国化”,竭力推行政治制度的单极化或所谓的“一体化”,推销以资产阶级自由、人权观点为主的政治观点和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它们鼓吹和宣传经济私有化、政党多元化、人权国际化、民族自治化和社会多元化,进行一场他们十分得意的所谓“悄悄的变革”,给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甚至国家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西方人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文化的渗透和控制,本质上是推行一种殖民文化观念,具有政治性和侵略性,他们试图在全球搞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正如阿兰•伯努瓦所说,还有一种有利于理解文化全球化性质的新奇事物,即资本主义卖的不再仅仅是商品和货物,它还卖标志、声音、图像、软件和联系,这不仅仅将房间塞满,而且不统治着想像领域,占据着交流空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是要通过它的文化霸权主义,使得不发达国家不仅在经济、政治、军事上依附于它,而且在精神文化上也完全依附于它,泯灭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中国是西方文化重点渗透的对象,面对这些形形的反动宣传,面对西方国家实行的“分化、西化”图谋,我们如何站在时代的前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敏锐而及时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现代化进程护航,是一件极为现实而紧迫、艰苦而重要的任务。
(三)社会体制的变革弱化了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整合功能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我国一方面受到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形态的进攻和挑战,另一方面自身也处于改革转型期,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旧的规章制度与价值体系逐渐解体,而新的制度与价值体系尚未完全确立,因而社会思潮新旧杂糅,某些环节容易出现失范、无序的现象,使原来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受到激烈冲击,民族精神的作用也相对弱化。
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并存,极容易使人们由于良莠难辨而出现困惑和迷茫,以致产生信仰危机;外来文化的大量涌现,让有些人从陌生、好奇,发展到同化和顺应;市场经济弘扬了个体主体性,却造成集体观念的消解,使个人主义盛行;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不足,极容易导致政治参与爆炸与政治参与冷漠同时并存的奇特矛盾。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
(四)信息全球化加大了弘扬民族精神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全球化是与社会生活全面信息化相伴而来的。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虚拟现实将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环境,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将更多地走入网络世界,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与人打交道,在知识信息的海洋中开展工作。既给弘扬民族精神带来新的环境,又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其科技和文化设施的优势,全方位、全天候推销他们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文化理念提供了信息平台,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加新的变数。
信息渠道的多元化、教育对象接受的自主性,更进一步增加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工作的压力。全球化语境下,由于人的自主性空前提高,使思想问题、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特征也更加明显,而网络世界互动关系的虚拟性则增大了人们思想波动性,政治意识、阶级意识甚至国家意识淡化。同时,在动态的、高速流转的信息环境下,人们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将日益增多,这又呼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出积极对应之策。能否保证人们具有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将关系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工作的基础。如何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新形势和新变化,建立巩固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已是刻不容缓和不可懈怠的事情。
二、全球化对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提出的新要求
(一)开放意识与民族意识并存,处理好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积淀和结晶,是民族心理特征、思想情感、精神风貌和文化观念的集中体现。它是民族识别、民族认同的根本标志之一,是维系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和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因此,全球化进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首先要立足于本民族,维护、发扬本民族精神的传统和特点,培养对祖国和本民族的忠诚和热爱。其次要着眼于世界,结合全球化的实际,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将情感与理性的反思结合起来,处理好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一个民族能否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既是其民族精神能否有生命力的重要条件,也是这个民族能否发展的重要条件。全球化要求我们要立足本国,用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认识当代世界,从世界发展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研究问题。在全球化时代,民族精神更应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更应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品质。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与外来民族文化不断交融、交流和互相取长补短的碰撞中,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蕴含着世界各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体现民族精神的开放性,以开放、理性的态度吸收和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一切文明成果,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全盘西化,同时警惕消极、颓废文化的侵袭。明确指出,我们要发扬民族的东西,但是不反对外来优秀的东西。文化自大主义和文化排外主义只能导致本民族的落后,民族精神的茫然。
(二)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并存,处理好传统性与时代性的关系
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历史性概念,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时代范畴。它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民族肩负的主要任务、时展的新要求联系在一起的,与融汇了中华民族各个时代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的时代精神联系在一起的。它根植于传统,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精神,同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其民族精神也有不同的特质和表现。一个只依靠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而一个抛弃祖先的民族也同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能否适应历史潮流,紧跟时代步伐,是判断一种民族精神是否先进的重要尺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是基础,培育是关键。中华民族之所以有今天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根本原因就在于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在于民族精神的不断丰富、不断提升。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精神,不同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的总和,构成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在民族精神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它又表现为这个历史时代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体现着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又蕴涵着时代精神。同志反复强调的“八荣八耻”精神,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它既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体现,又是新的历史时代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要紧紧把握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的要求,不断总结和提炼新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精神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这样的民族精神,才是富有朝气,充满活力,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体现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民族精神。
(三)民族自尊心与民族忧患意识并存,处理好民族自信与民族忧患关系,树立正常的民族心态
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一个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是任何时期任何爱国者必须具备的情感,它能增加我们自立向上的恒心,树立我们建设祖国的自信。_指出,革命的民族自豪感能够移山倒海,能够创造奇迹。_曾说,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
当然,在经济全球化中,我们对祖国要有民族自尊心,并不意味着可以没有危机意识。民族自尊心与民族忧患意识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并存的。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爱国与忧民从来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日本的强盛与其国民的忧患意识和民族自尊心是紧密相连的。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民族文化安全受损,民族国家就会发生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究应对全球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危机的对策,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建立机制,防范经济风险,维护文化安全。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的民族国家来讲,如何抓住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迎接挑战,防范风险,维护自身的经济和文化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民族忧患意识的培养,认清国际国内形势,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做到居安思危。一个民族具有自尊心与忧患意识相统一的正常心态,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三、全球化语境中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对策
(一)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主体,加强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教育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地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才能不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价值观向全球渗透的过程,或者说是西方融合东方的过程。面对西方国家以经济为依托的文化进攻,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给予高度的重视和警惕,提高文化自觉,发展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依赖高度的文化自觉。在全球文化交往日益普遍和深入的时代,有没有文化自觉意识对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文化自觉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自觉:一是认识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一是承传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认识是承传的基础,承传是认识的目的。一个民族对自身的文化传统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就别提继承和发展文化传统。承传文化传统要求我们科学地认识传统文化――传统认识文化的内涵、特质及其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传统。
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和挑战,一方面,我们要善于利用全球化条件下同世界其它民族频繁交往带来的机遇,积极开展对外交流,要学习、吸收外国优秀的文化成果,广采博纳,丰富和充实我们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巨大宝库,另一方面,要坚守民族文化阵地,对外来不良精神文化的侵略筑起新的长城,抵制腐朽的文化,尤其要警惕和抵制国际敌对势力、境内外_主义势力在文化领域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破坏。
(二)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强化民族意识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自己特定的生活中,历史地形成的、特有的精神面貌,它既是一个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又是该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性标志。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理性精神,它不是自发产生和形成的,而是自觉培育和塑造的结果。民族意识也只有在不断深入的民族精神教育中得以增强。可以说,民族精神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意识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就是要使国民自觉地认识、了解、运用任何民族文化中那些能激发民族意志、启迪民族智慧、树立民族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传统。
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贯穿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一条主线,所有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都是围绕着这一主线而充实和发展的。而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是从个人行为选择与国家稳定发展的关系揭示民族精神的内涵,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从个人精神状态与社会、自然的依存关系揭示民族精神的内涵,这四个方面内容都贯穿着爱国主义的主线,并多角度、多水平、全面深入地展开,体现爱国主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共同铸造伟大的中华民族之魂,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这一民族精神不但是中华民族立身之本,是形成民族凝聚力、国家向心力的基础,而且是凝聚所有中华各民族和世界华人不可替代的精神力量。通过民族精神教育,能不断增强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民族的奋斗意志,推动民族发展。
(三)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民族自信心
民族自信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一种,是一个民族肯定的、积极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是一个民族由于认识到自己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平等地位和自己对整个人类发展的崇高价值而产生的对于本民族进一步生存和发展能力及前景的确信。民族自信心是一个民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心理基础,是维护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保证。一个失去民族自信的民族不会积极、主动地维护弘扬民族精神。因此,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提高民族自信心。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上的落后容易导致国民心理上的劣势。要从根本上增强人们的民族意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克服崇洋心理,关键是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最终要落实到增强综合国力上来。对于增强综合国力来说,经济发展无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还必须进一步落实到经济发展这一目标上。通过发展经济以增强综合国力能极大地提高民族自信、激发民族精神。
全球化为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和国家在全球化的洪流中发展自己提供了机遇和条件。民族精神又是经济欠发达民族和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强大精神动力。依靠民族精神,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性,集中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快速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使自己的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而目前,由于经济和综合国力相对落后,我国存在较为严重的民族自信问题。因此,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就显得尤为迫切。
参考文献
[1]胡元梓.全球化与中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2].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_,2001-12-09.
[3]王列.全球化与世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_中央政策研究室.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5]浦卫忠.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100字 第17篇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 民族精神 意义 优势
1 民族精神与国防教育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在生存和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的志向,是促使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和支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依靠一种高昂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支柱,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国防教育是为了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对全体社会公民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国防观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树立国防精神和国防意识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国家根据国防的需要来培养人才的活动。它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国防知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国防教育的最高价值取向,国防教育开展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爱国主义这一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是国防赖以确立的精神根基,又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高校作为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职责,是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阵地。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将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高校国防教育又是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民族精神与国防教育是相互促进,互相补充的。
2 弘扬与培养民族精神的意义
弘扬与培养民族精神,可促进和强化国防教育
民族精神是国民最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面对现在这个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的世界,特别是我国周边的安全情况,更需要我们用战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民族精神,从而重视爱国精神,强化国家意识。我国的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同样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两者之间有共同的教育内容,因此,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可以促进和强化国防教育的进行。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可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个民族要独立,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只有拥有强大无比的民族精神,才能使一个民族在全球舞台上,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激烈竞争中,挺起胸来,抬起头来。人们需要用更深更远的理性思维去看待目前的这些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透彻分析其实质,做出合理的预测。国家的自尊自信意识是推动人民维护国格的强大力量,也是促成国防观念形成和增强的内在动力。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可提高民族凝聚力
_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同志在抗击非典时指出:“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历史浪潮的激荡中形成了强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 高校国防教育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优势
我国的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而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对民族精神进行弘扬与培育也有其自身的优势:
首先,新生入校伊始就要以军训为契机合理制定训练计划,秉承军训育人的宗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注重育人实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学生军训生活和军训内容,如放映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军歌嘹亮拉歌比赛,军人组歌演唱比赛、“军训感悟”演讲比赛、军民联欢会,“一封家书”主题中秋晚会,“请英雄来到学生中间”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影响、受教育。
其次,可以利用学校各种课程资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使各种课程资源扬长避短,使民族精神培育全方位地得以融会贯通。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机制与规范,使知识教育、实践引导、行为养成相结合,实现课程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学校从学科特点出发,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民族精神内涵。创新方法,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拓宽民族精神教育载体。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
再次,国防教育其实质和中心内容是在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学生强烈的国防意识、国防观念及国家防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国民意识,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使青年学生意识到自己对国家的责任、对民族的义务,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意识到自己人生的真正价值,是高校国防教育的根本所在。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对于系统地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有着很大的优势,而高校国防教育又是我国全民国防教育和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以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4 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也成了国防教育所面临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只有不断进行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才有利于完成这一“极为重要的任务”,才能成为中华民族提供昂扬向上的精神动力。
深刻把握基本理论,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问题,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党的_上同志对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系统论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奠定了理论基石。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爱国主义,两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国防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两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国防教育可以作为民族精神培育的载体和有效手段。
运用更广泛的渠道,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国防教育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活动载体。从实践中可以得出:加强国防教育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把国防教育与其他教育结合起来,将国防教育渗透到其他教育之中,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如依托大众传媒联合网络,办好国防教育专版、专栏和专题节目,举办讲座,学术交流活动,对时事热点问题的讨论,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一些僵化的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活泼,从而调动高校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和有效性。结合国内外的重大军事事件搞好宣传教育,使学生了解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和责任,提高其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使命感与自觉性。在弘扬与培育的同时也要注重正确引导学生的爱国热情。
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充分挖掘地方高校所处地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利用“全民国防教育日”、“建军节”、“国庆节”等节假日、纪念日举办参观军事博物馆,红色景区等,以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国防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增强国防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利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让学生知道民族精神并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常见的,具体的,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能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通过体能训练意志,为其提供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养。
高校国防教育是调动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有效载体。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具有统一的价值取向,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是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又是国防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内在要求,同时,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又能增强国防教育的效果。当代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杰出代表和先进集体,他们是祖国的希望,是建设国家的生力军,是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增强其国防理论知识素养,引导其科学的民族精神,培养其高度的国民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是高校国防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袁小武.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J].
企业家天地,2011.
[2].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_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2002.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100字 第18篇
坚持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的统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扬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同志指出,“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文选》第1卷第121页,下引该书只注卷次和页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华民族结束了近代以来备受列强欺凌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使中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和人民团结;使中国人民摆脱了贫穷落后的状态,走上了富民强国的道路。”(第3卷第219页)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此,同志强调:“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针对剧变后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产生的怀疑,同志明确表示:“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前途依然光明。”(第1卷第336页)“人类总是要摆脱任何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而进入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第3卷第217页)他要求广大干部群众既要正视我们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也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历史较短的事实,同时还要看到世界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那么多,真正发达的也就是一些西方国家,更要看到社会主义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看到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长期斗争中反复探索比较后的必然选择,从而不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民族精神既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和一个民族对其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该民族性格的展现。这就要求每个民族只有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不断对其民族精神进行发展和创新,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当今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时代的剧烈变化对各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使得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精神的核心。一个民族要在当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坚持改革,不断创新。同志十分重视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创新。他指出:“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第3卷第36页)只有坚持全面创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能在新世纪实现腾飞。同志还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变革创新的光荣传统。1997年11月1日,他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说:“我们的先哲通过观察宇宙万物的变动不居,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第2卷第62页)依靠这一精神力量的推动,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也是依靠这一精神力量的引导和推动,中国人民摆脱了近代以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样是这一精神推动的结果。
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二者相互依存。民族精神只有反映时代精神,才能使一个民族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时代精神只有与民族精神相结合,才能生根,转化为催生民族向上的不竭动力。同志十分重视将民族精神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他指出,对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第3卷第278页)对中华民族精神,“我们世世代代都要加以继承和发扬,并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内容。”(第3卷第401页)同志还提出根据时代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他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第3卷第559-560页)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呢?首先,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同志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第2卷第33页)这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民族精神升华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是今天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现实课题,也是坚持民族精神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关键。其次,要坚持文化建设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再次,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些思想为我们实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保持民族精神的先进性和活力指明了方向。
坚持自强不息与和平发展的统一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100字 第19篇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就会走向衰落和灭亡。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50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走过5000年风雨路程,在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始终坚守着、积存着和传承着一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伟大的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脊梁,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进发展的力量源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灾难面前最能体现她的民族精神。,中国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历程。新春伊使,一场罕见的雪灾席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空前严峻的考验,中华民族表现出了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的无畏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和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图强精神。我们万众一心,和衷共济,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抗灾救灾的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舍己为人的英雄壮举和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中国人民将历史传承下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演绎的淋漓尽致。
中华民族曾经经历无数苦难,还将继续经受更多考验,北京奥运,同样是一次对民族精神的检阅。举办奥运是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梦想,20,我们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这一梦想地实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并赋予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内涵。,从汶川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奥运_的境内传递也被赋予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新的含义。象征着“光明、团结、友谊、和平、正义”的奥运_把不屈不挠、奋勇拼搏的奥运精神和愈挫愈勇、历久弥坚的民族精神合二为一。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么一句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们青少年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的民族精神的实践者,身上寄托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弘扬民族精神,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在思想上,我们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自强不息;在学习上,我们要刻苦钻研,提高自身素质,勇攀高峰;在生活上,我们要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
伟大的民族精神将引领中华民族开拓前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传承民族精神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100字 第20篇
第一,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形成的,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在以同志为_的_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顽强奋战,展开了一场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在这场伟大斗争中,我们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和从容,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爱心和热情,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勇敢和智慧,培育和弘扬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短时间内集聚迸发,不是偶然的,它深深植根于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实践。中国_领导全国人民展开的抗震救灾斗争是抗震救灾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我们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领导核心。在抗震救灾斗争中,_心系人民、总揽全局,坚强领导、科学指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_员充分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各族人民战胜地震灾害的勇气和信心,从而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抗震救灾精神形成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越是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我国的制度模式越是显示出巨大政治优势。正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动员起巨大力量、汇聚起强大合力,才能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抗震救灾精神形成的丰厚土壤。抗震救灾斗争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全面检阅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30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社会全面进步。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积累了强大实力,我们国家才能迅速聚集起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普通群众才能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可以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是我们战胜困难和风险的基础所在、力量所在、信心所在。日积月累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抗震救灾精神形成的重要条件。广大军民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昂扬的精神风貌,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的实际成效。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正是由于一点一滴的不断积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广大干部群众才能在危难关头表现出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总之,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产生于伟大的实践和伟大的时代,也必将升华为推动历史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第二,抗震救灾精神为伟大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增添了新的瑰宝。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五千年沧海桑田的悠久历史,始终传承着不屈不挠、奋发进取的民族传统,始终体现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始终挺立着压不弯的民族脊梁,这集中表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伟大精神总是在历史进步中不断得到丰富,在灾难考验中不断得到升华,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
越是大灾大难面前,越是关键时刻,民族精神越能显示其威力,彰显其风采,诠释其真谛。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锤炼形成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这一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巨大地震灾害是对我们党和人民的一场特殊考验,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全国人民守望相助,实现空前的团结和凝聚,形成了休戚相关、坚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勇气概。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广大军民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在挫折中拼搏,在逆境中奋起,用无所畏惧的勇气开拓生活的希望,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民族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大无畏精神。这一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抗震救灾中,人民至尊、生命为上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强烈共识和一致行动,从争分夺秒抢救被埋人员到及时开展医疗救护、卫生防疫,从妥善安排人民生活到情感关怀、心理疏导,每一项举措、每一个环节都围绕人来展开,特别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为自然灾害遇难同胞设立全国哀悼日,更是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闪现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光芒。这一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实事求是、崇尚理性的科学态度。抗震救灾全过程始终按客观规律办事,科学决策、科学调度、科学救援,既充分发挥人的能动精神,又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充分显示了理性精神和科技手段的强大力量。总之,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以其鲜明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特征,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自强不息、敢于胜利,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民族品格,展现了改革开放条件下我国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铸就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上新的丰碑。
第三,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对于凝聚民族力量、战胜艰难险阻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总的看国家发展形势很好,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不容忽视,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发生这样那样问题的可能性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现实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优势,更好地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把党和国家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应对困难和挑战,不仅需要通过发愤图强积累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需要通过艰苦奋斗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不仅是我们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的精神武器,也是我们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精神支撑。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有助于人们从抗震救灾实践中领会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有助于人们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看到中国制度模式的强大发展活力;有助于人们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有助于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形成全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塑造人们精神、培育社会风尚的基础性工作。经过抗震救灾斗争的洗礼,人们对思想道德建设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期望更加强烈,对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要求更加迫切。抓住重大事件、重大考验提供的契机,总结和运用好蕴藏其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公民道德建设更能够引起共鸣、取得共识,产生集聚和放大效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十分珍惜用生命和热血浇灌出来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把抗震救灾斗争培育和弘扬的崇高思想、优良作风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材,把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作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努力贯穿到公民道德建设各个环节,使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过程成为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的过程,成为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过程,成为引领社会风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过程。
第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必须加强宣传教育,使之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一种思想和精神,只有为人们理解认同,融入心灵深处,才能产生广泛影响,才能持久地发挥作用。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通过生动活泼、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唱响_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人民军队好、人民群众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引导干部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宣传教育活动,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也是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有效途径。要把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贯穿到各级各类媒体宣传报道之中,大力宣传抗震救灾精神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宣传_、_关于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决策部署和规划安排,宣传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强意志和全国人民支援灾区的实际行动,宣传各条战线在抗震救灾精神激励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显著成效。要把抗震救灾精神作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内容,体现到学校思想品德课及相关教育教学之中,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做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弘扬者、实践者。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各条战线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和先进集体,他们的英雄行为是对抗震救灾精神的有力注解。要大力开展学习宣传先进典型活动,使他们的感人事迹在中华大地上广为传颂,使他们的崇高精神在人民群众中落地扎根。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是文艺创作的深厚土壤和不竭源泉,要精心组织好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让人们在艺术欣赏中感受心灵的震撼、获得思想的升华。
第五,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贵在知行统一,真正落实到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上。认知是前提、是基础,践行是归宿、是落脚点。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要紧密联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联系各条战线的工作实际,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把认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思想与行为统一起来,在落实上下功夫,在实践中求成效。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最好体现。要引导人们以抗震救灾精神激励和鼓舞自己,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完成好每一项工作,创造出一流业绩。热爱祖国、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就要引导人们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奋不顾身、挺身而出、敢于担当,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携手同心、守望相助、共渡难关,在人民生命财产遇到危难的关键时刻见义勇为、扶危济困、乐于奉献,在日常的生活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总结推广抗震救灾斗争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完善志愿服务机制,推动城乡志愿服务深入开展,让一切爱心充分展示,让一切善举竞相推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进入恢复重建的重要阶段。夺取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尤其需要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要进一步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大团结大协作精神,动员和引导社会各界关心灾区、支援灾区,积极为灾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各种形式的支持。要引导灾区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用自己的坚强和毅力,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重建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要注意把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同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使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过程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
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不仅需要从实践上不断探索和努力,也需要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和阐释。要深入研究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和实践要求,不断深化人们对抗震救灾精神的理解和认识。深入研究抗震救灾精神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培育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在和平建设时期培育的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培育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揭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丰富升华的脉络与规律。深入研究把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转化为人们实际行动的措施和办法,使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长久地发挥作用。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100字 第21篇
五千年的历史,演说不朽的传奇;古老而灿烂的文化,酝酿出伟大的民族精神。索定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从古老的华夏帝国到今天的_。在这不断演变的漫漫旅途中,它历尽了沧桑。造就了一一代又一代的伟人,谱出一首又一首灵魂之歌,民族精神永颂而不败。
拨开历史的画卷。追忆那谦谦君子,虽是文臣书生,却不失男儿之刚烈,民族之风韵。
宋末元初,烽烟四起,到处哀鸿遍野。伟大的爱国诗人文天祥不辛被囚于敌军之牢。如此困境,男子汉单丈夫定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他深知作为一个人要时刻谨记人生之原则,作为一个族人更应时刻谨记民族之精神。深思如此,面对敌军软硬兼施的计谋,他却依然不卑不亢,无所畏惧。如今国已不国,但也要宁做战死鬼不为亡国奴。心念已决,结束生命之时毅然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一被后人不断传诵而不朽的千古名句。如此豪言壮语,是什么能让这一代文臣英豪宁愿抛家弃子,舍弃生命,也不愿接受敌军的高官厚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说过“人固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今天我们牺牲了,但维护了一个人最起码的自尊,显示了一个民族崇高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无数满腔热血的英雄儿女甘愿划下那一特殊的句号。人生就是如此,你带着民族精走了,必定会流传千古,反之也必将会遗臭万年。
合闭了历史画卷,感慨深微,送走了古人的气魄,民族精神又该何去何从?
暂别过往,民族文化艺术精神依旧万古流芳。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多么绝妙的文笔,多么有气魄的诗句啊!一首沁园春雪显示了一代伟人非凡的气度与高尚的情操。在困境中乐观,在情感中豪迈,挥洒的淋漓尽致,文化艺术的风采可谓是展露无疑。试问如果是没有开阔胸怀之人,又怎能写出如此豪放而又不失民族气魄的诗呢?
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谁愿像牛羊一般任人宰割,我们抱着必死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又一首<黄河大合唱>唱遍大江南北,传遍五湖四海,振奋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扉。让无数华夏儿女有了奋起反抗侵略的无限动力。几千年的长河见证了几千年的历史,凝聚了一身的民族神韵,最后谱出一首集文化艺术与民族精神于一身的灵魂之曲。歌词的启发力,曲调激昂的动力,使其所具有的感染力,好似一句控制灵魂的咒语,让人有着无法抗拒的巨大力量。民族文化艺术精神就如那滚滚的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继续闪耀。启发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歌唱祖国,歌唱民族精神:颂扬传奇人物,颂出伟人之气魄,感叹诗文曲歌,秀出民族文化艺术之风采。民族精神定当永垂不朽!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100字 第22篇
1、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 陈辉
2、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 鲁迅
3、恨不抗_,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4、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 赵博生
5、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 _
6、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 _
7、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 巴金
8、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 —— 吴玉章
9、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 邓-小-平
10、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 罗素
11、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 _
12、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 徐特立
13、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14、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 李白
15、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16、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
17、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 吕坤
18、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 詹天佑
19、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 —— 孟德斯鸠
20、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 苏霍姆林斯基
21、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 —— 裴多菲
22、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 —— 大仲马
23、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 —— 阿·托尔斯泰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100字 第23篇
教学目的:理解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具体任务和要求;
教学重点:重点讲清民族精神对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和丰富内涵,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授课过程中可在适当的地方选用“教学参考”之内容;
教学时间:个小时。
党的_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就明确地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任务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大力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人类社会的进步,既表现在物质文明上,又表现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上。特别是在现时代,随着社会前进步伐的加快,未来世界的较量,精神文明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既承认在社会生活中,经济发展有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又承认精神的巨大能动作用。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精神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够使“人心凝聚,精神振奋”,使一个民族成为“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关系极大,一流的民族必须有一流民族特有的文化素质作底蕴。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是一个不能够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自己伟大足迹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也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民族。正如同志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而形成,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作为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传统始终没有中断。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本质和核心,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活在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对于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成为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伟大民族。
文化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延续性。民族文化传承、培育和发展民族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我们要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离开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现实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活动只能在前人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基础上展开,不能没有本民族几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养。只有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民族凝聚力才能有“根”,精神文明建设才有深厚的基础。中华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过去也是将来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在21世纪能否再造辉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是否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站在时代前列、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要努力挖掘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教育资源,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在现代化建设中努力弘扬和提升中华民族精神。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面对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不断增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能不能保持和发扬我们的民族精神,繁荣我们的民族文化,这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我们一定要从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_精神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伟大意义,努力发挥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中华民族精神是一座伟大的精神宝库
所谓民族精神,指的是一个民族在其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思想意识、品格风范和文化传统的总和。它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相对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性特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在创造辉煌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精神。概括起来说,中华民族精神最突出的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祖国,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就是对这种深厚感情的深刻认识和理性总结,它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团结统一是我们民族的光荣传统。中国人民在维护本民族尊严的同时,向来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爱好和平是我们民族的伟大风范。中国人民向来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界,勤劳勇敢是我们民族的优良品质。“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特色,“自强不息”是我们民族的坚强性格。这些民族精神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的结晶,反映了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优良传统。中国有悠久的、优秀的文化传统。但作为文化传统,毕竟其中有精华,还有糟粕。对祖国的文化遗产,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当然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既强调要肃清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又强调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继承下来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提升,成为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同样有着必然的联系,具有强大生命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营养,我们应该加倍珍惜和发掘,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目的统一到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
从历史上看,在我国文化领域中有两种传统,既有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古代的优良文化传统,又有中国人民在近现代的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正如同志指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所以具有高尚精神的属性,这是由其自身特有的内在素质所决定的。中华民族精神包含着许许多多绚丽夺目、闪闪发光的伦理精神,诸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公而忘私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舍生取义”的英勇献身精神,“执法不阿”的清正廉洁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独立精神,“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团结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精神,以及“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勤劳俭朴的美德,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祖先高尚品格的提升,如同一股永流不绝的圣泉,滋润着炎黄子孙的道德生活,培养着中华儿女立身做人的思想道德情操。
对党和人民从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我们更要发扬光大。革命文化传统是中国_人、人民军队、先进分子和广大人民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扬弃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形成了新的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以及“六十四字创业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成为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支柱,我们一定要继续发扬这些精神,并把它们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使之成为前进的强大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精神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它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抽象的精神实体,它同中华民族各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密切联系在一起,具体地存在于中华民族各个时代的时代精神中,从而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内涵。就新时期我国来说,要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并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就是要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五种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五种精神,既包含了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成为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因此,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一定要努力使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和巨大精神动力,并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容,使之更加发扬光大。
三、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工作。我们一定要按照_精神,高度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要积极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宣传教育,进一步使民族精神深入人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道德知识是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质的首要成分。同样,对民族精神的认识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前提条件。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离不开党组织和所在单位的教育引导。因此,我们要利用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各类主题宣传教育、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地开展民族精神的宣传教育工作。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影响越来越大,成为我们宣传教育最基本的载体。要努力发挥好报刊、广播电视的作用,充分宣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宣传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宣传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奋斗历程,宣传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历史性贡献,更好地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伟大的民族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责任感。
要注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定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中。万丈高楼平地起。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民族精神的大厦是世代中华儿女一砖一瓦建造起来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做出自己的贡献。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表现在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取义,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因此,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把爱祖国、爱人民,化作砺志图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为建构民族精神大厦添砖加瓦,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真正成为民族精神的建设者,民族精神的培育者,民族精神的弘扬者。
要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局面,共同推动伟大的民族精神绵绵不断地传承延续、发扬光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仅是某一个单位、某一个部门的任务,而是各单位、各部门的共同责任;不是哪一个单位、哪一个部门要搞,其他单位和部门可以不搞或少搞,而是大家都要搞,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各级宣传、教育、文化、科技、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党政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以及社会各界,都应当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尽其责,相互配合,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自身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制定规划,完善措施,扎实推进。特别是教育部门,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渗透到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的全部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到学生日常行为之中。只有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搞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更好地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_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一步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增强爱国主义热情,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我们伟大的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100字 第24篇
一、创新大庆精神是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
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共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在一定意义上说,创新发展大庆精神就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但其绝不是对过去民族精神资源的简单重复,而是要使民族精神的种子在新的历史时期发育和成长,从而增强民族精神的现实感召力。1960年,大庆石油工人在比较困难的时间、比较困难的地点、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学习和运用思想,继承和发扬中国_、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汲取民族精神的精华,“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开始了大庆油田的开发和建设。铁人王进喜等老一辈石油人把自己理想、信念、情感和意志熔铸于大庆油田的开发和建设中,经过顽强拼搏、艰苦奋战,在广大职工中扩展而形成了群体意识――大庆精神。这一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社会主义特色和大庆企业特色。它蕴涵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和勇敢、勤劳、简朴的品格,融汇着中国工人阶级和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包含着中国_和同志反复倡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现了石油行业,特别是大庆企业生产和管理的特点。这一精神是大庆职工群体的精神支柱。在这一精神的引导、凝聚、激励下,60年代初,大庆老一辈石油工人面对国际上的封锁,不畏生产和生活上的重重困难,艰苦奋战,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油田,结束了中国使用洋油的时代;“”期间,大庆油田职工坚强勇敢,排除干扰,大幅度提高原油产量,对国民经济在大动乱中仍能取得进展起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在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期的艰难情况下,大庆职工千方百计,苦干巧干,攻克了道道难关,实现了连续27年稳产5 000万吨的人间奇迹。正是大庆人不畏困难,艰苦创业,形成了大庆精神,进而丰富和发展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内涵。
二、创新大庆精神必须汲取民族精神的营养
大庆精神的形成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滋养,正是汲取了民族精神营养,大庆精神才得以形成和不断发展。在民族精神的哺育下,形成了以“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大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大庆精神,概括起来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形成了以爱国主义精神、忘我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科学求实精神、“老黄牛”精神为主要内涵的铁人精神。铁人精神是大庆精神的具体化,是对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铁人王进喜的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大量历史事实表明,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它不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无论是中国_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等等,无一例外,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_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历史雄辩地证明,大庆精神正是坚持弘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中华民族精神,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许多内容都能在博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中找到源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生长点。正是在大庆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大庆职工队伍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政治思想素质不断提高,队伍凝聚力不断增强,工作干劲始终保持高昂的状态,确保了大庆的可持续发展。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100字 第25篇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帮助人完成了自身本质的实现。文化与国民素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尤其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承担着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责,其中蕴含的伦理型知识体系和民族文化精神,为国民素质的培养提供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国民素质;关系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其灿烂的文明和深厚的内涵促进着人们在生理与心理、思想与道德、能力与创新上的不断进步,进而促进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可见,文化是人自觉实现素质发展的内在尺度,并塑造着国民素质的形成。
一、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中国社会历史文明和民族优秀文化精神中所具有的能量,使每一个公民能够感受到优秀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进而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质。
(一)中国伦理型的传统文化对国民的“成人”教育具有重要启迪作用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来看,它始终体现着“成人”“做人”的伦理型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视道德伦理与人文理性,启发人们内心自觉,凝聚着“成人”的道德理想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第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国民对家庭、国家和民族义务感、责任感的伦理自觉。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说,表现为中国人“家国同构”的思维模式,劝诫国民在个人的德性修养方面要有益于社会实践,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第二,中国传统文化鼓励和倡导人们不断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按照“君子”、“圣人”的标准培养理想人格。它重视个人修养,强调自觉、内省,要独善其身,认为高尚人格的实现完成在于自身的努力,“为仁由已,非由人也”。“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个人努力,“人皆可为尧舜”;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仁爱原则,提倡人伦价值和人际和谐,如“君子以厚德载物”、“以和为贵”。强调个人在人际伦理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如“忠”与“孝”、“诚”与“信”等等。
(二)广博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本身就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国民素质教育内容,便于国民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来提高自身素质。第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伦理中倡导把个人的修养与国家、民族相联系并赋诸于实际行动,这是作为国民应有的素质和民族品质。对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最直接的引导作用;第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系统的文化知识体系,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其本身就是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丰富国民传统文化底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第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追求“大同”的社会理想,它所包含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治国安邦之道,对国民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社会素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史鉴作用;第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修身养性之道和强身健体之术,如中医、武术、禅学、儒学、道经等,对当今国民健康素质的培养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弘扬民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国民素质
党的_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素质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就要求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得天独厚的教育作用,以国民的“成人”教育为主线,在生活实践中加大对国民的素质培养。其一,学校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阵地。学校要把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融于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全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克服教育的应试化传统,扭转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体、美、劳教育的格局;其二,家庭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启蒙地。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必须从小抓起,引导其辨别善恶、分辨是非,培养其自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生活中,通过每个家庭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形成有益的家庭教育环境;其三,社会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大讲堂。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积极开发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资源,推广各种各样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积极开展多种弘扬民族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国民素质的意义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好传统文化小可修身养性,大可治国安邦。归纳起来优秀传统文化对国民素质而言主要有以下好处:
(一)丰富知识见闻。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至高点,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我国文化发展的高峰。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括义理之学、经世之学、辞章之学、考据之学、科技之学等,对于增长智慧,丰富知识的意义不言而喻。
(二)提高道德境界。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伦理,我国提出的20字国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八荣八耻”,都能从传统文化精髓中找到渊源。
(三)增强精神力量。学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坚定国民的理想信念,还可以增强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认同感。
三、结语
在新世纪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在国民素质培养中的合理因素,并把其作为培养现代国民素质的基石。奋力开拓弘扬传统文化与培养国民素质相得益彰的局面,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而且对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世选.国民素质论和谐社会构建与国民素质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单培勇.论国民素质均衡发展与和谐文化建设[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2326
[3]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100字 第26篇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饱受帝国主义、封建帝制压迫、军阀混战,人民饱受苦难,国家贫穷软弱的历史。就因为这样,中国才有人想这个制度,才有了中国_领导下的_。
当时,在中国的上海,中国人的身份是最低的,就连公园的门前,都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西方人都普遍称呼我们为‘_’在时代的压迫下,我们的前人有很多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谱写出那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像战斗英雄,他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敌人的枪口,让自己的队友向前冲,取得战役的胜利,还有,他的身体被火烧着了以后,他忍住不动,虽然在他旁边不到一米的地方就有一个小池塘,但是,只要他冲了过去,他可能可以逃跑,但是换来的是更多战友的牺牲,如果他不动的话,那么这场战役就可能获得胜利。在生命与民族之间,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民族。
可见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多么的重要,中国的_,都是热爱祖国的,假如不热爱自己祖国话,那么这个人也就不会热爱他的亲人,同时也不会得到人民的爱戴。敬爱的小时一次上课时,老师问他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有大部分学生回答学习是为了赚钱,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但是,当问到的时候,他说“我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极其震撼了他的老师;_在临死的时候,嘴里还不停的说:“我是中国人,我热爱祖国和人民。”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存在,才会有我们今天的中国,当后人看到这繁荣昌盛的中国时,谁又会相当,在几十年前,中国人民生活在世界的最低层呢?谁又会想到,这闻名于世界的文化古都,是一个曾经饱受、压迫的国家?
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吧!做一个新世纪‘四有’新人!
弘扬民族精神作文100字 第27篇
关键词:历史教育;民族精神;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历史学最基本的特点是认知过去、立足现实、展望未来。这个特点,决定了历史教育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开发起着特殊的作用,而且在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方面具有极为显著的影响。所谓_民族精神_是某一民族依据自身的生存环境和生产实践在建构自身生活方式的历史性进程中所形成的总体性世界认知和人生价值选的择,它体现了一定民族的内在特质、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或者说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带有本民族特点的、体现本民族精神风貌的意志和品格,为该民族所共识和实践,并推动民族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构成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和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集数千年历史之精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民族精神是在漫长的历史上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要弘扬民族精神首先必须要认知,欲认知便离不开历史教育。
历史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在任何时代都需要传承和铭记历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为本民族成员所共同具备和追求的民族性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民族道德品格和价值准则的总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意识的最高形式。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世代连续、绵延不断,是举世无 双的 。 这既是我们民族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明证,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历史教育肩负着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大责任。
民族精神的培育必须有历史文化认同这个承接面,如果缺少了这个承接面,民族精神就成为空中楼阁, 难以落到实处。如何才能使人们产生历史文化认同,通过历史教育使人们在对历史的了解与认识过程产生历史文化认同可能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国学大师钱穆曾经说: _若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了无所知, 此必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 必不能为其民族有奋斗而牺牲, 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世之力量。__故欲知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_(国史大纲・引论[ M ] .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79. p2)通过历史教育培育国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就为其他多样化、现实性的爱国教育,提供了一个必要的承接面。_皮之不存,毛将焉附_。缺乏这个承接面,所谓爱国主义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真正有效。民族历史文化认同就是民族精神的基石, 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立足点。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创造出了辉煌的文明,涌现了无数优秀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四大发明光耀千古,中华文明功垂世界。同时,在五千多年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中,光辉灿烂的优秀文明传统孕育和凝结出伟大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为基本特征的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优良传统是在历史上形成的,欲继承首先必须要认知,欲认知便离不开历史教育,这是不言而喻的。以_团结统一_为例,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逐渐形成了_大一统_观念。随着公元前221年,秦建立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统一的封建国家,_大一统_从此成为中国政治鲜明的价值取向和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秦以后,历代开国君主都不满足于偏安_,而以天下统一为己任。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汉,所以被后人推崇,很重要一点,就是因为他们都具有雄才大略,或完成了统一大业,或安定了天下。中国各民族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而自豪,都有维护国家统一、反对_的整体感和责任感。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切身感受到国家的统一是民族生存、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颂歌。中国从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虽有分合离聚,但主体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高度一致的整体感、责任感和忠实于群体的价值取向,在于各个民族之间和睦合作、友好相待的优良传统。离开了这种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一个庞大的多民族的中国要想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统一和繁荣,是不可思议的。如果我们不了解民族的的历史,我们也就不可能理解_团结统一_何以是我们民族传统的精神了。历史是最好的教师。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必须向历史请教。离开了历史教育,既无法真正了解优良的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也就无从谈起。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优良传统的精髓。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目的是为了_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_。而要使国人始终保持_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_,归根结底,就是要引导国人培养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在这方面,历史教育同样具有不可替代性。正如郑师渠先生所言: 首先, 一个人历史责任感的形成, 有赖于具备开阔的历史视野和正确的历史观。难以想象,一个缺乏基本的历史常识和历史感的人,会有振兴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历史教育可以为国民提供必要的历史素养,以开阔视野, 并养成科学的历史观。(郑师渠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弘扬 史学史研究 )历史教育是引导国人培养历史责任感的基础。
中华民族历史极为丰厚,有很多宝藏还有待挖掘,有很多营养值得吸收。从文明传递的角度看,弘扬民族精神也是传承民族精神,培育民族精神也是创造民族精神。通过历史教育,将民族精神内化为人格的力量,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祖国繁荣昌盛,以造福各族人民。通过历史教育,我们形成这样的共识:没有民族的历史,就没有民族精神,没有民族精神的传承,也就没有伟大的中华民族。不懂得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就无法了解民族精神的精髓。民族精神是民族振兴和实现中国梦的基石和前提,要实现民族的振兴和中国梦,必须有振奋的民族精神作支撑。民族精神的弘扬使民族振兴的步伐可以加快,而失去了民族精神的支撑,民族振兴则无异于空谈。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之中,历史教育是我们了解、认识和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